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理论论文--建筑史论文--中国建筑史论文

辽宁清代建筑大木作特点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0页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0-11页
        1.1.1 大木作营造技术的重要性第10页
        1.1.2 辽宁现代建筑创作的地域性第10页
        1.1.3 研究意义与价值第10-11页
    1.2 研究范围与研究内容第11-14页
        1.2.1 研究范围第11页
        1.2.2 研究内容第11-12页
        1.2.3 研究对象的判定第12-14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创新点第14-18页
        1.3.1 建筑史研究概述第14-15页
        1.3.2 大木作结构体系分类研究第15-17页
        1.3.3 辽宁清代建筑大木作构造作法研究第17-18页
        1.3.4 创新点及重要性第18页
    1.4 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第18-20页
        1.4.1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4.2 理论框架第19-20页
第二章 辽宁的地域环境特点与清代建筑概况第20-38页
    2.1 辽宁的地理资源环境第20-21页
        2.1.1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第20页
        2.1.2 气候特征第20-21页
        2.1.3 资源特点第21页
    2.2 辽宁的社会文化环境第21-27页
        2.2.1 汉族人口的流入第21-24页
        2.2.2 满族政权统治下的辽宁第24-26页
        2.2.3 蒙藏等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与碰撞第26-27页
    2.3 辽宁清代建筑的营建第27-29页
        2.3.1 清代的工官制度及建造准则第27-28页
        2.3.2 盛京工部第28-29页
    2.4 辽宁现存清代建筑调查第29-38页
第三章 辽宁清代建筑大木作结构体系分析第38-64页
    3.1 单层木构建筑结构体系第39-48页
        3.1.1 替力梁架第41-44页
        3.1.2 半插梁梁架第44-45页
        3.1.3 空间架构梁架第45-47页
        3.1.4 特殊梁架第47-48页
    3.2 楼阁木构建筑结构体系第48-54页
        3.2.1 台上式梁架第49-51页
        3.2.2 层叠式梁架第51页
        3.2.3 通柱式梁架第51-52页
        3.2.4 混合式梁架第52-54页
    3.3 组合木构建筑结构体系第54-64页
        3.3.1 共同架构组合式梁架第55-62页
        3.3.2 独立架构组合式梁架第62-64页
第四章 辽宁清代建筑大木作构造特点分析第64-104页
    4.1 屋架的构造特点分析第64-76页
        4.1.1 屋架的形式与举架分析第64-68页
        4.1.2 硬山屋架的构造第68-70页
        4.1.3 歇山屋架的构造第70-74页
        4.1.4 攒尖屋架的构造第74-76页
    4.2 斗栱的构造特点分析第76-86页
        4.2.1 斗栱的种类及模数制度第76-79页
        4.2.2 平身科斗栱及其构造第79-81页
        4.2.3 柱头科斗栱及其构造第81页
        4.2.4 角科斗栱及其构造第81-83页
        4.2.5 斗栱构造的其他变通处理第83-86页
    4.3 其他细部构造特点分析第86-104页
        4.3.1 抱头梁及穿插枋第86-91页
        4.3.2 雀替第91-96页
        4.3.3 驼峰与角背第96-99页
        4.3.4 宝瓶第99-101页
        4.3.5 檩垫枋第101-104页
第五章 结论第104-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20页
附录第120-128页
作者简介第128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28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工程项目第128-130页
致谢第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波形钢腹板—钢管混凝土桁式弦杆连续梁抗弯性能研究
下一篇:麦长管蚜重要基因的筛选及其RNA干扰效果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