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盆地文昌A凹陷珠海组三段砂岩储层特征及次生孔形成机理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0-16页 |
| 1.1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2.1 低渗储层勘探实践现状 | 第11-12页 |
| 1.2.2 砂岩次生孔隙形成机制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1.2.3 长石溶蚀实验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21页 |
| 2.1 构造背景 | 第16-17页 |
| 2.2 地层特征 | 第17-19页 |
| 2.3 沉积特征 | 第19-21页 |
| 第3章 岩石学特征 | 第21-32页 |
| 3.1 岩石类型 | 第21-22页 |
| 3.2 岩相 | 第22-28页 |
| 3.2.1 岩相划分 | 第22-26页 |
| 3.2.2 岩相的测井识别 | 第26-27页 |
| 3.2.3 岩相分布 | 第27-28页 |
| 3.3 岩石组合划分 | 第28-32页 |
| 第4章 成岩作用研究 | 第32-46页 |
| 4.1 成岩作用类型 | 第32-43页 |
| 4.1.1 压实作用 | 第32-34页 |
| 4.1.2 胶结作用 | 第34-38页 |
| 4.1.3 溶蚀作用 | 第38-39页 |
| 4.1.4 自生矿物 | 第39-43页 |
| 4.2 成岩序列及成岩阶段 | 第43-46页 |
| 第5章 储层特征 | 第46-58页 |
| 5.1 物性特征 | 第46-48页 |
| 5.2 储集空间特征 | 第48-58页 |
| 5.2.1 孔隙类型及组合 | 第48-49页 |
| 5.2.2 孔隙结构特征 | 第49-58页 |
| 第6章 次生孔发育机理 | 第58-75页 |
| 6.1 文昌区成岩流体特征 | 第58-59页 |
| 6.2 水岩模拟实验 | 第59-65页 |
| 6.2.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59-62页 |
| 6.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2-65页 |
| 6.3 次生孔发育机理 | 第65-73页 |
| 6.3.1 不同反应体系的溶蚀特征 | 第65-68页 |
| 6.3.2 不同反应体系的溶蚀机理 | 第68-73页 |
| 6.4 南断裂与6号断裂带的次生孔形成机理 | 第73-75页 |
| 第7章 储层发育主控因素 | 第75-86页 |
| 7.1 沉积相因素 | 第75页 |
| 7.2 成岩作用因素 | 第75-86页 |
| 7.2.1 压实作用控制因素 | 第75-78页 |
| 7.2.2 溶蚀和胶结作用控制因素 | 第78-86页 |
| 第8章 优质储层预测 | 第86-89页 |
| 结论 | 第89-91页 |
| 致谢 | 第91-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9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