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辽宁中部城市建成区空间形态对生活性碳排放影响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5-17页
        1.1.1 降低碳排放的全球共识第15页
        1.1.2 中国减排压力沉重第15-17页
        1.1.3 辽宁中部城市生活性碳排放问题突出第17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7-18页
        1.2.1 研究目的第17-18页
        1.2.2 研究意义第18页
    1.3 研究样本简介第18-22页
        1.3.1 区位及地理特征第20页
        1.3.2 历史沿革第20-21页
        1.3.3 居民生活能耗特征第21-22页
    1.4 技术路线第22-23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方法第23-37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23-24页
        2.1.1 城市空间形态第23页
        2.1.2 生活性碳排放第23-24页
    2.2 相关理论基础第24-26页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4-25页
        2.2.2 生态足迹理论第25-26页
        2.2.3 碳足迹理论第26页
    2.3 相关研究进展第26-34页
        2.3.1 城市空间形态定量研究第26-32页
        2.3.2 城市空间形态对碳排放影响研究第32-34页
    2.4 数据源及研究方法第34-36页
        2.4.1 数据源第34-35页
        2.4.2 研究方法第35-36页
    2.5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建成区空间形态选择及对其生活性碳排放影响机制第37-53页
    3.1 空间形态指标的选取第37-46页
        3.1.1 选取依据:对国内外研究的分析总结第37-39页
        3.1.2 指标解释与计算方法第39-46页
    3.2 基于Ewing框架的空间形态对生活性碳排放的综合影响机制第46-47页
    3.3 城市空间形态对出行行为的影响第47-49页
        3.3.1 城市密度与出行行为第47-48页
        3.3.2 外部形态与出行行为第48页
        3.3.3 内部功能与出行行为第48-49页
        3.3.4 整体开发强度与出行行为第49页
    3.4 城市空间形态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第49-52页
        3.4.1 城市密度与城市热环境第50-51页
        3.4.2 外部形态与城市热环境第51页
        3.4.3 整体开发强度与城市热环境第51-52页
    3.5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四章 辽宁中部城市建成区空间形态对碳排放影响实证第53-79页
    4.1 实证方法与变量处理第53-54页
        4.1.1 实证方法选择第53页
        4.1.2 变量的处理第53-54页
    4.2 生活性碳排放计算与分析第54-62页
        4.2.1 交通碳排放量第54-57页
        4.2.2 家庭能源消费碳排放量计算第57-61页
        4.2.3 生活性碳排放数据处理第61-62页
    4.3 建成区空间形态计算与分析第62-69页
        4.3.1 各城市建成区密度测度第62-63页
        4.3.2 各城市建成区外部形态测度第63-64页
        4.3.3 各城市建成区内部功能测度第64-68页
        4.3.4 各城市建成区开发强度测度第68-69页
    4.4 空间形态对各类生活性碳排放影响第69-78页
        4.4.1 影响交通碳排放的空间形态分析第69-72页
        4.4.2 影响家庭能源碳排放的空间形态分析第72-75页
        4.4.3 实证结果分析第75-78页
    4.5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五章 低碳视角下辽宁中部城市建成区空间形态调控建议第79-95页
    5.1 城市密度控制建议第80-83页
        5.1.1 基于精明增长的人口密度调控建议第80-81页
        5.1.2 基于服务功能的道路面积率调控建议第81-83页
    5.2 外部形态调控建议第83-85页
        5.2.1 基于内部交通模式的外部形态调控建议第83-84页
        5.2.2 基于热环境的外部形态调控建议第84-85页
    5.3 内部功能调控建议第85-92页
        5.3.1 基于城市特征的公共交通发展建议第85-88页
        5.3.2 基于居民出行距离的用地多样性调控建议第88-92页
    5.4 整体开发强度调控建议第92-94页
        5.4.1 基于城市建筑开发的容积率调控建议第92页
        5.4.2 基于城市热环境的绿地调控建议第92-94页
    5.5 本章小结第94-95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95-99页
    6.1 主要研究结论第95-96页
    6.2 研究创新第96页
        6.2.1 研究方法创新第96页
        6.2.2 研究思路创新第96页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96-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5页
附表第105-115页
作者简介第115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5-117页
致谢第117页

论文共1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YH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管理研究
下一篇:科技金融政策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