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5页 |
1 小麦种质资源 | 第14-15页 |
1.1 我国小麦种质资源概况 | 第14-15页 |
1.2 我国小麦生态区划分 | 第15页 |
2 山西小麦种质资源 | 第15-18页 |
2.1 山西小麦生态类型及生态区划分 | 第15-16页 |
2.2 山西小麦生产现状及种质资源概况 | 第16-18页 |
3 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18-23页 |
3.1 基于形态标记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 第18页 |
3.2 基于细胞标记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3.3 基于生化标记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3.4 基于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3.4.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 | 第20页 |
3.4.2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 | 第20-21页 |
3.4.3 微卫星分子标记(SSR) | 第21页 |
3.4.4 单核苷酸多态性为基础的芯片技术(SNP) | 第21-23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4.1 目的意义 | 第23页 |
4.2 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山西省小麦育成品种农艺性状多样性分析 | 第25-3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25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25页 |
1.3 统计分析 | 第2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2页 |
2.1 山西小麦育成品种的农艺性状表现 | 第25-28页 |
2.2 山西小麦育成品种农艺性状的演变 | 第28-32页 |
2.3 小麦不同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32页 |
3 讨论 | 第32-35页 |
第三章 山西小麦育成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5-4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8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35-36页 |
1.2 SSR分子标记 | 第36-38页 |
1.2.1 基因组DNA提取 | 第36-37页 |
1.2.2 PCR的扩增及产物的检测 | 第37页 |
1.2.3 SSR数据处理 | 第37-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3页 |
2.1 SSR引物的PCR扩增结果 | 第38页 |
2.2 A、B、D染色体组的遗传多样性 | 第38-39页 |
2.3 山西不同年代小麦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 第39页 |
2.4 山西小麦育成品种群体结构分组分析 | 第39-40页 |
2.5 山西小麦育成品种聚类分析 | 第40-41页 |
2.6 山西不同年代小麦育成品种与农艺性状相关的优异等位变异分析 | 第41-43页 |
3 讨论 | 第43-45页 |
第四章 山西小麦育成品种品质多样性分析 | 第45-5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45-46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46页 |
1.2.1 HMW-GS的鉴定 | 第46页 |
1.2.2 品质分析 | 第4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6-55页 |
2.1 山西省育成品种的品质性状分析 | 第46-48页 |
2.2 山西小麦育成品种HMW-GS变异及频率 | 第48页 |
2.3 山西小麦育成品种HMW-GS组合类型及频率 | 第48-50页 |
2.4 HMW-GS不同位点对品质指标的影响 | 第50-51页 |
2.5 不同亚基对品质影响 | 第51页 |
2.6 山西小麦育成品种品质性状和HMW-GS演变分析 | 第51-55页 |
3 讨论 | 第55-5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个人情况及联系方式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