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学派及其研究论文

鲍曼“流动的现代性”社会理论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7页
   ·鲍曼其人其著及理论脉络第9-11页
   ·“流动的现代性”社会理论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第11-17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研究意义第14-17页
第二章 “流动的现代性”社会理论的历史生成第17-34页
   ·理论生成背景:“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争第17-25页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所指第18-24页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关联第24-25页
   ·“流动的现代性”生成的现实条件:全球化第25-30页
     ·全球化的内涵第26-28页
     ·全球化的后果第28-30页
   ·“流动的现代性”的出场第30-32页
     ·“稳固的现代性”与“流动的现代性”第30-31页
     ·从“现代性”到“流动的现代性”第31-32页
   ·小结第32-34页
第三章 社会结构与社会个体:“流动的现代性”社会理论的表现第34-50页
   ·“流动的现代性”的社会结构表现形式第34-43页
     ·经济层面的表现形式:资本的逃逸性第34-37页
     ·政治层面的表现形式:政治的衰退性第37-41页
     ·文化层面的表现形式:文化的多元性第41-43页
   ·“流动的现代性”的社会个体表现第43-48页
     ·存在方式的流动性第43-45页
     ·思维方式的碎片化第45-46页
     ·行为方式的失范性第46-48页
   ·小结第48-50页
第四章 “现代性的辩证法”:鲍曼与贝克、吉登斯间的理论对话第50-63页
   ·“流动的现代性”社会理论的特征:“现代性的辩证法”第50-55页
     ·理论的核心:矛盾性第50-52页
     ·理论的基点:个体性第52-54页
     ·理论的动力机制:批判性与反思性第54-55页
   ·鲍曼“流动的现代性”与贝克“自反性现代化”第55-59页
     ·新社会形态的来临第55-57页
     ·风险社会的认知与分歧第57-58页
     ·风险社会困境的应对策略第58-59页
   ·鲍曼“流动的现代性”与吉登斯“晚期现代性”第59-62页
     ·对“现代性”的认知与分歧第59-60页
     ·学术态度与现实关怀第60-62页
   ·小结第62-63页
第五章 结语第63-73页
   ·理论小结第63-64页
   ·“流动的现代性”社会理论对中国现代化的启示第64-73页
     ·国家层面的启示第65-67页
     ·社会层面的启示第67-70页
     ·个体层面的启示第70-73页
参考文献第73-78页
致谢第78-79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研究--以山东省牡丹区W办事处为例
下一篇:吉登斯本体性安全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