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研究--以山东省牡丹区W办事处为例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3页
   ·研究缘起第11-13页
   ·文献综述第13-18页
     ·社会支持网的研究综述第13-16页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的研究综述第16-18页
   ·研究方案第18-23页
     ·概念界定第18-20页
     ·研究方法第20-23页
第二章 调查地和样本概况第23-28页
   ·W 办事处社会经济状况第23-24页
   ·样本概况第24-28页
     ·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及文化程度第24-27页
     ·外出务工原因第27-28页
第三章 物质支持网分析第28-40页
   ·非正式物质支持网第28-33页
     ·非正式物质支持网的规模第28-29页
     ·非正式物质支持网的关系构成第29-30页
     ·非正式物质支持网的趋同性第30-31页
     ·非正式物质支持网的异质性第31-33页
   ·正式物资支持网分析第33-37页
     ·政府和企业在住房方面的支持第33-34页
     ·政府在社会保险方面的支持第34-37页
   ·本章小结第37-40页
     ·初级社会关系——提供物质支持的主源第37-38页
     ·积极拓展关系——寻求更广泛的物质支持第38页
     ·正式物质支持网——解决农民工城市认同的关键第38-40页
第四章 精神支持网分析第40-51页
   ·非正式精神支持网第40-44页
     ·非正式精神支持网的规模第40-41页
     ·非正式精神支持网的关系构成第41-42页
     ·非正式精神支持网的趋同性第42-43页
     ·非正式精神支持网的异质性第43-44页
   ·正式精神支持网第44-47页
     ·务工所在地政府在业余文化生活方面的支持第44-45页
     ·单位与社区在情感归属方面的支持第45-47页
   ·本章小结第47-51页
     ·同辈群体——新生代农民工心灵的港湾第47-48页
     ·用工单位——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存土壤第48-49页
     ·社区——新生代农民工最终融入城市的媒介第49-51页
第五章 工具性支持网分析第51-64页
   ·非正式工具性支持网第51-55页
     ·非正式工具性支持网的规模第51-52页
     ·非正式工具性支持网的关系构成第52-53页
     ·非正式工具性支持网的趋同性第53-54页
     ·非正式工具性支持网的异质性第54-55页
   ·正式工具性支持网第55-60页
     ·成熟劳动力市场在找工作方面的支持第55-57页
     ·用工单位在职业培训方面的支持第57-58页
     ·普法机构在法律信息方面的支持第58-60页
   ·本章小结第60-64页
     ·多渠道就业——新生代农民工的理性选择第60-61页
     ·自我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立足的基石第61-62页
     ·法律信息——新生代农民工自我保护的利器第62-64页
第六章 结论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71页
致谢第71-7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72-73页
附录第73-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会性别、认同与困境——“80后”女研究生择偶问题研究
下一篇:鲍曼“流动的现代性”社会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