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社会与环境论文--人类、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论文

中国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测算、收敛及脱钩研究

摘要第10-13页
abstract第13-16页
1 绪论第17-42页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7-21页
        1.1.1 选题背景第17-20页
        1.1.2 研究意义第20-21页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第21-35页
        1.2.1 理论基础第21-26页
        1.2.2 文献综述第26-35页
    1.3 研究架构及研究方法第35-39页
        1.3.1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第35-38页
        1.3.2 主要研究方法第38-39页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第39-42页
        1.4.1 创新之处第39-41页
        1.4.2 不足之处第41-42页
2 中国区域碳排放测算方法及比较第42-60页
    2.1 方法选择:排放因子法第42-45页
    2.2 能源活动水平数据第45-50页
        2.2.1 温室气体人为排放源第45-46页
        2.2.2 能源活动水平数据第46-50页
    2.3 能源类别的选取第50-52页
    2.4 能源单位热值碳排放因子第52-54页
    2.5 实证测算与分析第54-58页
        2.5.1 数据来源第54页
        2.5.2 测算方法第54-56页
        2.5.3 测算结果与分析第56-58页
    2.6 本章小结第58-60页
3 中国区域碳排放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第60-82页
    3.1 碳排放描述性分析第60-71页
        3.1.1 全国碳排放分析第60-63页
        3.1.2 三大区域碳排放分析第63-66页
        3.1.3 省域碳排放分析第66-71页
    3.2 碳排放空间探索性分析第71-80页
        3.2.1 探索性空间分析理论第71-73页
        3.2.2 全局空间自相关实证分析第73-75页
        3.2.3 Moran散点图及LISA指标实证分析第75-80页
    3.3 本章小结第80-82页
4 中国区域碳排放收敛性研究第82-108页
    4.1 碳排放收敛第83-84页
    4.2 碳排放收敛模型第84-87页
        4.2.1 传统碳排放收敛模型第84-86页
        4.2.2 碳排放空间收敛模型第86-87页
    4.3 省域碳排放强度收敛实证检验第87-93页
        4.3.1 数据来源与说明第87-90页
        4.3.2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第90-93页
    4.4 三大区域碳排放强度空间绝对收敛第93-100页
        4.4.1 传统面板数据模型的计量结果与模型选择第93-96页
        4.4.2 三大区域碳排放强度绝对收敛空间计量检验第96-100页
    4.5 三大区域碳排放强度空间条件收敛第100-107页
        4.5.1 传统面板数据模型的计量结果与模型选择第100-102页
        4.5.2 三大区域碳排放强度条件收敛空间计量检验第102-107页
    4.6 本章小结第107-108页
5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研究第108-122页
    5.1 数量脱钩模型构建第108-113页
        5.1.1 数量脱钩关系推导第109-110页
        5.1.2 数量脱钩状态类型第110-113页
        5.1.3 数量脱钩述评第113页
    5.2 实证研究第113-118页
        5.2.1 数据来源与描述第114-116页
        5.2.2 实证结果与分析第116-118页
    5.3 区域碳排放强度目标分析第118-121页
    5.4 本章小结第121-122页
6 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影响因素分析第122-134页
    6.1 脱钩影响因素分析现状第122-124页
    6.2 模型构建及数据说明第124-128页
    6.3 回归过程及结果分析第128-133页
        6.3.1 面板数据单位根和协整检验第128-129页
        6.3.2 共线性分析及面板数据模型类型选择第129-130页
        6.3.3 回归结果分析第130-133页
    6.4 本章小结第133-134页
7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第134-140页
    7.1 研究结论第134-137页
        7.1.1 对能源消费碳排放测算方法的改进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第134-135页
        7.1.2 碳排放强度下降显著,碳排放增长迅速,区域碳排放差异明显··第135-136页
        7.1.3 中国碳排放强度整体呈发散趋势,但存在局部收敛第136页
        7.1.4 碳排放脱钩存在较大的时空区域差异性第136-137页
    7.2 政策建议第137-138页
        7.2.1 强化碳排放统计与核算,加强中国碳排放国际话语权第137页
        7.2.2 碳约束指标分配以生产者责任原则为主,兼顾消费者责任原则··第137-138页
        7.2.3 强化环境规制,兼顾区域差异性第138页
        7.2.4 加大节能减排技术创新,进一步降低能源强度第138页
    7.3 未来展望第138-140页
参考文献第140-153页
附录第153-164页
    附录1: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第153-154页
    附录2:相关附表第154-164页
致谢第164-165页

论文共1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玉米热激转录因子ZmHsfA4α的抗旱功能研究
下一篇:藏南堆纳地区始新世微体古生物与东特提斯的封闭时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