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2-14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2 投资环境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2.1 投资环境基本内涵 | 第16页 |
2.2 投资环境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2.2.1 国际贸易理论 | 第16-17页 |
2.2.2 区位理论 | 第17页 |
2.2.3 综合投资环境理论 | 第17-18页 |
3 山西省投资环境现状 | 第18-26页 |
3.1 资源条件较好,环境质量状况较差 | 第18页 |
3.2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市场规模逐步扩大 | 第18-21页 |
3.3 交通设施与通信设施逐渐完善 | 第21-23页 |
3.4 科教卫生水平逐步提高,金融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 第23-24页 |
3.5 政策的灵活性增强 | 第24-26页 |
4 山西省投资环境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 | 第26-32页 |
4.1 投资环境评价方法 | 第26-27页 |
4.1.1 熵值法的基本原理 | 第26页 |
4.1.2 熵值法的计算步骤 | 第26-27页 |
4.2 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7-32页 |
4.2.1 基本原则 | 第27-28页 |
4.2.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8-29页 |
4.2.3 指标的选取和说明 | 第29-32页 |
5 山西省投资环境区域差异 | 第32-64页 |
5.1 测度过程 | 第32-36页 |
5.1.1 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 第32-33页 |
5.1.2 指标的非负数化处理 | 第33-34页 |
5.1.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4-36页 |
5.1.4 综合评价的得分结果 | 第36页 |
5.2 山西省投资环境区域差异 | 第36-58页 |
5.2.1 投资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区域差异 | 第36-38页 |
5.2.2 投资环境子环境发展水平区域差异 | 第38-58页 |
5.3 山西省投资环境区域差异的演变 | 第58-64页 |
5.3.1 投资环境区域差异变动情况 | 第58-59页 |
5.3.2 投资环境各子环境差异变动情况 | 第59-64页 |
6 山西省投资环境区域类型及成因分析 | 第64-68页 |
6.1 投资环境区域类型 | 第64-65页 |
6.2 投资环境区域类型成因分析 | 第65-68页 |
6.2.1 高水平地区 | 第65页 |
6.2.2 较高水平地区 | 第65-66页 |
6.2.3 中等水平地区 | 第66页 |
6.2.4 低水平地区 | 第66-68页 |
7 优化山西省投资环境的对策与建议 | 第68-72页 |
7.1 以科学发展为导向,改善地区的自然环境 | 第68页 |
7.2 因地制宜,发展具有特色的第一产业 | 第68页 |
7.3 推进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 第68-69页 |
7.4 增加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 第69页 |
7.5 加大教育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升地区科技卫生水平 | 第69-70页 |
7.6 完善相关政策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扩大市场规模 | 第70页 |
7.7 加大扶贫力度,提高地区经济水平 | 第70页 |
7.8 利用其自然和历史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 | 第70-72页 |
8 结论与不足 | 第72-74页 |
8.1 结论 | 第72页 |
8.2 不足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