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21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超级电容器 | 第9-13页 |
1.2.1 超级电容器的原理及分类 | 第9-11页 |
1.2.2 超级电容器的应用 | 第11页 |
1.2.3 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 | 第11-13页 |
1.3 金属氢氧化物 | 第13-16页 |
1.3.1 金属氢氧化物概述 | 第13页 |
1.3.2 金属氢氧化物的分类 | 第13-15页 |
1.3.3 金属氢氧化物的制备 | 第15-16页 |
1.4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 | 第16-19页 |
1.4.1 MOFs的应用 | 第16-17页 |
1.4.2 MOFs在超级电容器领域的应用 | 第17-19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19-21页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2 实验方法和原理 | 第21-25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21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21-22页 |
2.3 微观结构表征 | 第22-23页 |
2.3.1 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 | 第22页 |
2.3.2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第22页 |
2.3.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22-23页 |
2.3.4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分析(BET) | 第23页 |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23页 |
2.3.6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测试(ICP) | 第23页 |
2.4 电化学表征 | 第23-25页 |
2.4.1 电极的制备 | 第23页 |
2.4.2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23-25页 |
3 以Ni-MOF为模板合成不同形貌的Ni(OH)2及其在超级电容器方面的应用研究 | 第25-37页 |
3.1 引言 | 第25-2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26-28页 |
3.2.1 主要实验试剂 | 第26页 |
3.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6页 |
3.2.3 片状与球形的Ni(OH)_2的制备 | 第26-27页 |
3.2.4 电极的制备 | 第27页 |
3.2.5 结构及性能测试 | 第27-28页 |
3.3 片状与球形Ni(OH)_2的微观结构分析 | 第28-32页 |
3.3.1 SEM表征 | 第28-30页 |
3.3.2 FTIR分析 | 第30-31页 |
3.3.3 XRD分析 | 第31页 |
3.3.4 BET分析 | 第31-32页 |
3.4 片状与球形Ni(OH)_2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32-35页 |
3.4.1 循环伏安测试 | 第32-33页 |
3.4.2 充放电曲线测试 | 第33-34页 |
3.4.3 电化学阻抗测试 | 第34-35页 |
3.4.4 循环寿命测试 | 第35页 |
3.5 本章结论 | 第35-37页 |
4 以MOF为模板合成叠层的Co-Ni双金属氢氧化物及其在超级电容器方面的应用研究 | 第37-47页 |
4.1 引言 | 第37-3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38-39页 |
4.2.1 主要实验试剂 | 第38页 |
4.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8页 |
4.2.3 LDH的制备 | 第38页 |
4.2.4 电极的制备 | 第38-39页 |
4.2.5 结构及性能测试 | 第39页 |
4.3 Co-Ni-MOF和LDH的微观结构分析 | 第39-42页 |
4.3.1 SEM表征 | 第39-40页 |
4.3.2 FTIR分析 | 第40页 |
4.3.3 XRD分析 | 第40-41页 |
4.3.4 XPS分析 | 第41-42页 |
4.4 Co-Ni-MOF和LDH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42-46页 |
4.5 本章结论 | 第46-47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47-49页 |
5.1 总结 | 第47-48页 |
5.2 展望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62页 |
附录 | 第62页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