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一、我国意定监护制度的确立 | 第13-23页 |
(一)我国意定监护制度需求分析 | 第13-15页 |
1.社会因素对意定监护制度的需求分析 | 第13页 |
2.法律因素对意定监护制度的需求分析 | 第13-15页 |
(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意定监护制度的经验 | 第15-17页 |
1.《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意定监护制度的内容及适用情况 | 第15页 |
2.《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意定监护制度的评析 | 第15-17页 |
3.《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意定监护制度的经验 | 第17页 |
(三)《民法总则》对意定监护制度的确立 | 第17-23页 |
1.《民法总则》规定意定监护制度的立法体例探究 | 第17-19页 |
2.《民法总则》确立意定监护制度的指导思想 | 第19-20页 |
3.《民法总则》中意定监护制度的基本要点 | 第20-23页 |
二、域外意定监护制度考察 | 第23-29页 |
(一)美国持续性代理权制度 | 第23-25页 |
1.本人无意思能力的判定 | 第23-24页 |
2.关于代理人的规定 | 第24页 |
3.本人署名的公证 | 第24页 |
4.防止代理权滥用的措施 | 第24页 |
5.授权书内容与形式 | 第24-25页 |
(二)英国持续性代理权授予制度 | 第25-26页 |
1.本人能力认定标准---意思能力 | 第25页 |
2.保护法院与公设监护办公室 | 第25-26页 |
(三)日本任意监护制度 | 第26页 |
(四)美、英、日三国意定监护制度的可借鉴性 | 第26-29页 |
三、我国意定监护制度的不足之处 | 第29-34页 |
(一)行为能力主导意定监护困局 | 第29-30页 |
(二)双方当事人权责边界不清 | 第30-31页 |
(三)意定监护监督机制缺位 | 第31-33页 |
1.监护监督机制缺位存在的问题 | 第31-32页 |
2.《民法总则》第36条规定的监护人资格撤销的缺陷 | 第32-33页 |
(四)意定监护配套保障程序不足 | 第33-34页 |
四、我国意定监护制度的完善路径 | 第34-47页 |
(一)判断意定监护启动标准的新思路 | 第34-36页 |
1.以“欠缺事务处理能力”为意定监护启动的实质标准 | 第34-35页 |
2.影响“事务处理能力”的因素 | 第35-36页 |
(二)设定意定监护双方的权责体系 | 第36-38页 |
1.明确意定监护人的权利和职责 | 第36-38页 |
2.明确被监护人的权利与义务 | 第38页 |
(三)构建意定监护监督制度 | 第38-43页 |
1.构建意定监护监督制度需遵循的原则 | 第38-39页 |
2.我国意定监护监督制度的模式选择 | 第39-41页 |
3.细化私力监督----发挥意定监护监督人的核心作用 | 第41-42页 |
4.实施法院间接监督----发挥公权力的监督保障作用 | 第42-43页 |
5.完善民政部门及社会组织监督----发挥辅助监督作用 | 第43页 |
(四)完善配套保障程序 | 第43-47页 |
1.规定意定监护公证制度 | 第43-44页 |
2.意定监护公证的具体程序 | 第44-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2-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