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5-30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 常见絮凝剂的种类、特性及作用机理 | 第16-19页 |
1.3 微生物絮凝剂的特性及作用机理 | 第19-21页 |
1.4 微生物絮凝剂关键组分EPS的特性及影响因素 | 第21-26页 |
1.5 微生物絮凝剂的提取与改性 | 第26-27页 |
1.6 研究基础及内容 | 第27-30页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0-35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30-32页 |
2.2 微生物絮凝剂提取方法 | 第32页 |
2.3 试验分析项目与方法 | 第32-35页 |
3 碳源种类与有机负荷对微生物絮凝剂关键组分EPS的调节 | 第35-45页 |
3.1 试验方案 | 第35页 |
3.2 污泥物理化学特性的变化 | 第35-38页 |
3.3 污泥降解特性的变化 | 第38-39页 |
3.4 碳源种类与有机负荷对EPS分泌的影响 | 第39-43页 |
3.5 本章小节 | 第43-45页 |
4 Fe~(2+)与Fe~(3+)对微生物絮凝剂关键组分EPS的调节 | 第45-61页 |
4.1 试验方案 | 第45页 |
4.2 污泥沉降性能的变化 | 第45-47页 |
4.3 Fe~(2+)和Fe~(3+)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 第47-48页 |
4.4 Fe~(2+)和Fe~(3+)对污泥存在形态的影响 | 第48-54页 |
4.5 污泥降解特性的变化 | 第54-55页 |
4.6 Fe~(2+)与Fe~(3+)对EPS分泌的影响 | 第55-59页 |
4.7 本章小节 | 第59-61页 |
5 微生物絮凝剂疏水改性及其对印染废水脱色的试验研究 | 第61-73页 |
5.1 引言 | 第61页 |
5.2 不同改性剂对微生物絮凝剂絮凝性能的影响 | 第61-68页 |
5.3 不同改性条件对微生物絮凝剂絮凝性能的影响 | 第68-71页 |
5.4 本章小节 | 第71-73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73-76页 |
6.1 结论 | 第73-75页 |
6.2 建议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4页 |
作者简历 | 第84-8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