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绿化规划论文--绿化系统规划论文--城乡各类型绿化地规划论文

低影响开发技术在城镇绿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1 文献综述第10-18页
    1.1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0-12页
        1.1.1 国外研究现状第10-11页
        1.1.2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 相关概念第12-15页
        1.2.1 城镇第12页
        1.2.2 城镇化第12-13页
        1.2.3 新型城镇化第13页
        1.2.4 城镇绿地第13-14页
        1.2.5 低影响开发(LID)第14-15页
    1.3 相关理论第15-17页
        1.3.1 环境心理学理论第15-16页
        1.3.2 反规划理论第16页
        1.3.3 景观生态学理论第16-17页
        1.3.4 低影响开发理论第17页
    1.4 本章小结第17-18页
2 引言第18-22页
    2.1 选题背景第18-19页
        2.1.1 新型城镇化建设注重生态问题第18页
        2.1.2 低影响开发技术理论成熟第18-19页
    2.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9-20页
        2.2.1 研究目的第19页
        2.2.2 研究意义第19-20页
    2.3 研究方法第20-21页
        2.3.1 文献研究法第20页
        2.3.2 实地调研法第20页
        2.3.3 总结分析法第20页
        2.3.4 归纳演绎法第20-21页
    2.4 技术路线第21-22页
3 城镇绿地设计中现存的问题及LID的内涵第22-29页
    3.1 城镇绿地设计中现存的问题第22-23页
    3.2 低影响开发技术的核心理念第23-24页
        3.2.1 使城镇化建设与自然保护和谐统一第23页
        3.2.2 源头控制第23页
        3.2.3 强调尊重和利用自然特性第23页
        3.2.4 变“废”为宝,利用为主第23-24页
    3.3 低影响开发技术的特点第24-25页
        3.3.1 高弹性第24页
        3.3.2 低成本第24-25页
        3.3.3 多功能第25页
        3.3.4 可持续性第25页
    3.4 低影响开发技术的综合管理措施分类第25-26页
        3.4.1 建筑低影响开发措施第25页
        3.4.2 路桥设施低影响开发措施第25-26页
        3.4.3 高架、立交低影响开发措施第26页
        3.4.4 景观结合的低影响开发措施第26页
    3.5 低影响开发技术的先进性第26-28页
        3.5.1 生态效益第26-27页
        3.5.2 经济效益第27页
        3.5.3 社会效益第27-28页
    3.6 本章小结第28-29页
4 LID在城镇绿地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分析第29-39页
    4.1 LID在城镇绿地设计中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29-31页
        4.1.1 LID在城镇绿地设计中应用的必要性第29-30页
        4.1.2 LID在城镇绿地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第30-31页
    4.2 LID在城镇绿地设计中的应用原则第31-32页
        4.2.1 源头控制原则第31页
        4.2.2 因地制宜原则第31页
        4.2.3 由小及大、整体把握原则第31页
        4.2.4 生态性原则第31-32页
        4.2.5 保护恢复为主、改造为辅原则第32页
    4.3 低影响开发技术在道路上的应用第32-33页
    4.4 低影响开发技术在水体上的应用第33-35页
    4.5 低影响开发技术在广场上的应用第35-36页
    4.6 低影响开发技术在竖向设计上的应用第36-38页
    4.7 本章小结第38-39页
5 应用实例研究(以舒城县城东入城口绿地设计为例)第39-56页
    5.1 研究区域第39-42页
        5.1.1 项目背景第39-41页
        5.1.2 上位依据分析第41-42页
    5.2 方案分析第42-54页
        5.2.1 场地评估第42-47页
        5.2.2 初步设计第47-49页
        5.2.3 详细设计第49-54页
    5.3 应用效果模拟分析第54-55页
        5.3.1 设计目标第54页
        5.3.2 效果模拟分析第54-55页
    5.4 本章小结第55-56页
6 结论与讨论第56-58页
    6.1 主要结论第56页
    6.2 讨论第56-58页
参考文献第58-62页
个人简介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SPR激发纳米芯帽阵列-金膜系统的表面增强场
下一篇:静电纺丝法制备二氧化锡基纳米复合材料及其气敏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