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2-21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1 亲子教育旅游逐渐成为旅游新兴模式 | 第12-13页 |
1.1.2 亲子教育旅游市场前景广阔 | 第13页 |
1.1.3 旅游景区的社会教育功能越发凸显 | 第13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6页 |
1.6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21页 |
1.6.1 亲子互动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1.6.2 亲子教育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1.6.3 亲子旅游产品研究综述 | 第20页 |
1.6.4 亲子教育旅游景区研究综述 | 第20-21页 |
2 理论基础 | 第21-26页 |
2.1 亲子教育理论 | 第21-23页 |
2.1.1 玛丽亚·蒙台梭利教育理论 | 第21-22页 |
2.1.2 瑞吉欧教育理论 | 第22页 |
2.1.3 多元智能理论 | 第22-23页 |
2.2 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第23页 |
2.3 旅游产品开发RMP理论 | 第23-24页 |
2.4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4-26页 |
3 亲子教育旅游及其产品、景区发展 | 第26-42页 |
3.1 亲子教育旅游的概念及内涵分析 | 第26-29页 |
3.2 亲子教育旅游的教育目标分析 | 第29-30页 |
3.3 亲子教育旅游的要素构成及运行机制 | 第30-31页 |
3.4 亲子教育旅游的特征分析 | 第31-36页 |
3.4.1 亲子教育旅游的独特性 | 第31-32页 |
3.4.2 亲子教育旅游的目的性 | 第32-34页 |
3.4.3 亲子教育旅游的阶段性 | 第34-35页 |
3.4.4 亲子教育旅游消费主体的特殊性 | 第35-36页 |
3.4.5 亲子教育旅游产品的特殊性和多样性 | 第36页 |
3.5 国内亲子教育旅游的发展 | 第36-39页 |
3.5.1 我国亲子教育旅游业的发展过程 | 第36-39页 |
3.5.2 我国亲子旅游行业已经形成了完整成熟的产业链 | 第39页 |
3.6 当前我国亲子教育旅游景区存在的问题 | 第39-42页 |
4 亲子教育旅游产品开发路径研究 | 第42-52页 |
4.1 我国亲子教育旅游产品的主要类型分析 | 第42-43页 |
4.2 亲子教育旅游产品开发设计思路 | 第43-45页 |
4.3 教育资源导向型开发路径 | 第45-47页 |
4.4 教育市场导向型开发路径 | 第47-49页 |
4.5 旅游产品导向型开发路径 | 第49-52页 |
5 案例研究-兰溪中洲亲子教育公园规划及产品设计 | 第52-75页 |
5.1 兰溪市中洲公园的概况 | 第52页 |
5.2 兰溪市中洲公园建设现状 | 第52-54页 |
5.2.1 公园周边旅游资源分析 | 第54页 |
5.2.2 中洲公园亲子教育旅游景区改造可行性分析 | 第54页 |
5.3 亲子教育旅游景区开发基础 | 第54-56页 |
5.3.1 跨学科理论体系的支撑 | 第54-55页 |
5.3.2 亲子教育旅游景区交通区位条件基础 | 第55-56页 |
5.4 中洲亲子教育公园的功能总体布局 | 第56-58页 |
5.4.1 布局原则 | 第56-57页 |
5.4.2 布局框架 | 第57-58页 |
5.5 中洲亲子教育公园的总体景观设计 | 第58-60页 |
5.6 设计理念 | 第60-61页 |
5.7 基于ER-EM-EP模式的亲子教育旅游产品设计 | 第61-64页 |
5.7.1 ER性分析 | 第61-62页 |
5.7.2 EM性分析 | 第62-64页 |
5.7.3 EP性分析 | 第64页 |
5.8 中洲公园亲子教育旅游产品设计 | 第64-69页 |
5.9 中洲亲子教育公园旅游产品设计 | 第69-73页 |
5.9.1 亲子教育旅游产品分类 | 第69-70页 |
5.9.2 亲子游戏型旅游产品的设计 | 第70-71页 |
5.9.3 亲子运动型旅游产品的设计 | 第71-72页 |
5.9.4 亲子学习型旅游产品的设计 | 第72页 |
5.9.5 亲子游览观光型旅游产品的设计 | 第72页 |
5.9.6 亲子体验型旅游产品的设计 | 第72-73页 |
5.10 基础服务设施建设 | 第73-74页 |
5.11 安全保障 | 第74-75页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5页 |
6.2 研究创新点 | 第75-76页 |
6.3 不足之处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附录 | 第81-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