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2-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2 研究现状与理论依据 | 第16-25页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2.1.1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6-19页 |
2.1.2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9页 |
2.2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界定 | 第19-20页 |
2.3 共治理论 | 第20-21页 |
2.3.1 共治理论的基本内涵 | 第20页 |
2.3.2 多元共治理论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2.3.3 多元共治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 第21页 |
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1-25页 |
2.4.1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提出 | 第22页 |
2.4.2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多个领域的应用 | 第22-24页 |
2.4.3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农村污水治理中的应用 | 第24-25页 |
3 晋江市村民参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调查 | 第25-39页 |
3.1 晋江市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现状 | 第25-30页 |
3.1.1 晋江市概况 | 第25页 |
3.1.2 晋江主要流域污染现状 | 第25-28页 |
3.1.3 晋江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开展情况 | 第28页 |
3.1.4 晋江市污水治理设施的建设情况 | 第28-30页 |
3.2 晋江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民参与调查 | 第30-37页 |
3.2.1 调查问卷的发放 | 第30页 |
3.2.2 调研对象的个人特征 | 第30-32页 |
3.2.3 村民对晋江污水处理情况认知调查 | 第32-34页 |
3.2.4 村民参与污水治理的意愿 | 第34-37页 |
3.3 晋江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民参与影响因素分析 | 第37-39页 |
3.3.1 村民的环保意识低下 | 第37页 |
3.3.2 居住地理位置影响 | 第37-38页 |
3.3.3 参与渠道缺失 | 第38页 |
3.3.4 村民的个人受教育程度 | 第38页 |
3.3.5 政策宣传存在盲点 | 第38-39页 |
4 国内部分农村污水治理成功地区的村民参与分析 | 第39-44页 |
4.1 顺德区农村污水治理村民参与分析 | 第39-40页 |
4.1.1 顺德区农村污水治理现状 | 第39页 |
4.1.2 村民关注污水治理费的使用 | 第39-40页 |
4.2 富阳区农村污水治理村民参与分析 | 第40-41页 |
4.2.1 富阳区农村污水治理现状 | 第40页 |
4.2.2 富阳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存在的问题 | 第40页 |
4.2.3 村民参与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维的各个环节 | 第40-41页 |
4.3 柯桥区农村污水治理村民参与分析 | 第41-42页 |
4.3.1 柯桥区生活污水治理现状 | 第41-42页 |
4.3.2 村民参与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的运维 | 第42页 |
4.4 对晋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启示 | 第42-44页 |
4.4.1 村民参与是三个区的污水治理成功的共同点 | 第42页 |
4.4.2 实施晋江市城乡污水治理统筹规划 | 第42页 |
4.4.3 加强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技术指导 | 第42-43页 |
4.4.4 建立群众诉求表达平台 | 第43页 |
4.4.5 全民开征污水处理费 | 第43页 |
4.4.6 引进社会力量 | 第43-44页 |
5 晋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路径 | 第44-51页 |
5.1 基于共治理论的晋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基本思路 | 第44-46页 |
5.1.1 治理主体多元化 | 第44-45页 |
5.1.2 多元共治“善治” | 第45-46页 |
5.2 基于共治理论的晋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建议 | 第46-49页 |
5.2.1 政府在农村水污染治理方面起主导作用,但不是“独治” | 第47-48页 |
5.2.2 引入市场竞争,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 第48页 |
5.2.3 激发村民参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积极性 | 第48-49页 |
5.3 村民参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措施 | 第49-51页 |
5.3.1 加强村民参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培训 | 第49页 |
5.3.2 建立村民参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保障机制 | 第49-50页 |
5.3.3 村民参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方式 | 第50-51页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6.1 结论 | 第51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1-5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录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