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滩区新型混凝土桩坝技术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7-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9-14页 |
1.2.1 河道整治工程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2.2 桩坝工程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2 不同施工类型的桩坝工程研究进展 | 第17-23页 |
2.1 钻孔灌注桩 | 第17-18页 |
2.2 振动沉桩 | 第18-20页 |
2.3 水冲沉桩 | 第20-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3 水冲组合桩坝设计 | 第23-30页 |
3.1 河道桩坝工程的应用现状 | 第23-25页 |
3.1.1 混凝土管桩 | 第23-24页 |
3.1.2 混凝土板桩 | 第24-25页 |
3.2 已有桩坝工程评价 | 第25-27页 |
3.2.1 混凝土管桩应用评价 | 第25-26页 |
3.2.2 混凝土板桩应用评价 | 第26-27页 |
3.3 新型水冲组合桩坝 | 第27-2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4 组合桩坝数学模拟 | 第30-48页 |
4.1 模型建立 | 第30-32页 |
4.1.1 MIKE21数学模型简介 | 第30-31页 |
4.1.2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1-32页 |
4.2 组合桩坝数学模型试验组次 | 第32-33页 |
4.3 不同布置形式组合桩控导效果分析 | 第33-47页 |
4.3.1 不同入流角组合桩坝控导效果分析 | 第34-40页 |
4.3.2 不同纵向间距组合桩坝导流效果分析 | 第40-43页 |
4.3.3 不同排列组合组合桩坝导流效果分析 | 第43-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48-50页 |
5.1 结论 | 第48-49页 |
5.2 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情况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