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危险犯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8-9页 |
三、研究内容 | 第9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第一章 危险犯的概念与分类 | 第11-17页 |
第一节 危险犯之危险 | 第11-12页 |
一、危险的概念 | 第11页 |
二、危险的类型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危险犯的概念 | 第12-15页 |
一、大陆法系关于危险犯概念的述评 | 第12-13页 |
二、我国大陆关于危险犯概念的述评 | 第13-15页 |
三、本文主张的危险犯概念 | 第15页 |
第三节 危险犯的分类 | 第15-17页 |
一、分类标准及处罚根据 | 第15-16页 |
二、具体危险犯 | 第16-17页 |
三、抽象危险犯 | 第17页 |
第二章 我国危险犯的立法剖析 | 第17-23页 |
第一节 立法现状与趋势 | 第17-18页 |
一、1979至1997年 | 第17-18页 |
二、1997年至今 | 第18页 |
第二节 立法特征 | 第18-20页 |
一、危险犯涉罪领域不断扩大 | 第18页 |
二、抽象危险犯的罪名不断增多 | 第18-19页 |
三、过失危险犯的罪名有所增加 | 第19页 |
四、危险犯主体由自然人向单位扩展 | 第19-20页 |
第三节 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 第20-23页 |
一、危险犯罪刑不相协调 | 第20页 |
二、危险犯刑法定位不够清晰 | 第20-21页 |
三、过失危险犯立法范围过窄 | 第21页 |
四、个别领域危险犯预防乏力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完善我国危险犯立法之构想 | 第23-27页 |
第一节 危险犯立法的基本理念 | 第23-24页 |
一、坚持刑法谦抑原则 | 第23页 |
二、注重罪刑相协调原则 | 第23-24页 |
三、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 第24页 |
第二节 危险犯立法的具体建议 | 第24-27页 |
一、明确使用危险犯相关术语 | 第24-25页 |
二、设置过于自信的过失危险犯 | 第25页 |
三、完善个别领域的危险犯 | 第25-27页 |
结语 | 第27-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0页 |
后记 | 第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