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司法制度论文

我国特邀调解制度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9-16页
    0.1 选题背景第9-11页
    0.2 研究价值第11-13页
    0.3 研究方法第13-14页
    0.4 研究综述第14-16页
第1章 我国特邀调解制度概述第16-22页
    1.1 特邀调解制度的主体第16-17页
    1.2 特邀调解制度的客体第17页
    1.3 特邀调解的主要形式第17-22页
        1.3.1 特邀委派调解第17-18页
        1.3.2 特邀委托调解第18-19页
        1.3.3 二者之间的异同第19-22页
第2章 我国特邀调解制度的部分典型样态第22-33页
    2.1 西湖法院的“特邀专家调解”模式第22-29页
        2.1.1 产生与发展第22-24页
        2.1.2 运行现状第24-26页
        2.1.3 现实困境第26-29页
    2.2 福田法院的“特邀爱心人士调解”模式第29-33页
        2.2.1 运行现状第29-30页
        2.2.2 现实困境第30-33页
第3章 我国特邀调解制度现存的不足之处第33-38页
    3.1 各地法院的特邀调解规则缺乏统一规划第33-34页
        3.1.1 特邀调解主体选任规则各异第33-34页
        3.1.2 适宜调解的案件范围欠规范第34页
    3.2 特邀调解制度运行实效不佳第34-36页
        3.2.1 特邀调解员缺乏足够的案源第35页
        3.2.2 特邀调解员“挂名”现象普遍第35-36页
    3.3 缺乏配套的经费保障第36-38页
        3.3.1 缺乏可靠的经费来源第36页
        3.3.2 缺乏补贴奖励机制第36-38页
第4章 我国特邀调解制度的完善建议第38-45页
    4.1 整体规划特邀调解工作第38-41页
        4.1.1 细化特邀调解员的选任规则第38-40页
        4.1.2 明确特邀调解的案件适用范围第40-41页
    4.2 切实提高特邀调解的运行实效第41-43页
        4.2.1 厘清特邀调解员的法律地位第41页
        4.2.2 杜绝特邀调解员“挂名”现象第41-43页
    4.3 完善特邀调解经费保障制度第43-45页
        4.3.1 扩充特邀调解经费来源第43-44页
        4.3.2 落实经费补贴奖励机制第44-45页
结语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48页
致谢第48-5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正当防卫证明责任分配研究
下一篇:刑事被告人阅卷权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