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民族史志论文

稽胡史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6页
一、绪论第16-27页
 (一)、研究的意义第16-17页
 (二)、研究概况第17-21页
  1、有关稽胡族源问题的讨论第17-19页
  2、对于刘萨河事迹的研究第19-20页
  3、对《虞弘墓志铭》等有关稽胡的出土墓志铭的研究第20-21页
 (三) 本篇旨趣——民族融合与稽胡第21-27页
二、稽胡源流第27-52页
 (一)、稽胡的界定第27-28页
 (二)、稽胡的分布范围第28-30页
 (三)、稽胡的族名及其演变第30-34页
 (四)、稽胡的族源第34-49页
  1、研究的回顾第34-39页
  2、对稽胡匈奴族源的分析第39-42页
  3、对稽胡西域胡族源的分析第42-45页
  4、对稽胡戎狄族源的分析第45-48页
  5、对稽胡其他族源的分析第48页
  6、关于稽胡族源问题的小结第48-49页
 (五)、复合型民族结构的形成第49-52页
三、稽胡的早期活动——反抗运动的开端第52-66页
 (一)、汉赵亡国至前秦灭亡时期第52-53页
 (二)、北魏初期的稽胡反抗活动第53-57页
  1、道武帝时期稽胡的活动第53-54页
  2、吐京、离石稽胡起事第54-55页
  3、白亚栗斯起事第55-56页
  4、匈奴堡的争夺第56-57页
 (三)、北魏太武帝时期第57-59页
  1、稽胡卜田起事第57页
  2、白龙起事第57-59页
 (四)、盖吴起义与稽胡民族性的觉醒第59-61页
  1、渭北地区民族构成与盖吴起义第59-60页
  2、盖吴起义后的稽胡活动第60-61页
  3、盖吴起义后稽胡对秦晋间诸杂胡的全面继承第61页
 (五)、北魏中后期的稽胡变乱第61-66页
  1、河西、石楼胡的变乱第61-63页
  2、吐京胡变乱第63-65页
  3、刘龙驹变乱第65-66页
三、稽胡刘蠡升起事第66-79页
 (一)、六镇起义前稽胡地区的形势第66-67页
 (二)、六镇起义后的稽胡变乱第67-69页
 (三)、正平、平阳稽胡起事第69-71页
 (四)、刘蠡升起事的考察第71-75页
 (五)、高欢剿灭刘蠡升的过程第75-77页
 (六)、刘蠡升之乱的余绪第77-79页
四、南北朝后期的稽胡活动第79-95页
 (一)、东魏武定年间稽胡起事第79-80页
 (二)、北齐天保年间稽胡起事第80-82页
 (三)、西魏时期的稽胡起事第82-86页
  1、大统初年的稽胡起事第82-83页
  2、稽胡刘平伏起事第83-85页
  3、李弼讨稽胡第85-86页
 (四)、北周统一北方前的稽胡起事第86-90页
 (五)、北周统一北方后的稽胡变乱第90-95页
  1、稽胡刘没铎起事第90-93页
  2、稽胡刘受逻千起事第93-95页
五、晚期的稽胡反抗活动——隋末以后第95-108页
 (一)、白瑜娑(白榆妄)起事第95-96页
 (二)、刘迦论、刘鹞子起事第96-97页
 (三)、刘龙儿、刘季真起事第97-100页
 (四)、刘仚成起事第100-103页
 (五)、支持李唐的稽胡势力第103-104页
 (六)、稽胡白铁余起事第104页
 (七)、关于稽胡频繁变乱缘由的考察第104-108页
六、各王朝对稽胡的统治和管理第108-122页
 (一)、增设郡县,加强统治第108-111页
  1、军事据点的延伸第108-109页
  2、稽胡分布区州郡县分布的普及和完善第109-110页
  3、左州郡第110页
  4、地方官的统治第110-111页
 (二)、贡赋、租调和徭役第111-113页
 (三)、兵役第113-117页
  1、北魏征发稽胡服兵役的情况第113-114页
  2、隋代稽胡服兵役的情况第114-115页
  3、唐代稽胡服兵役的情况第115-117页
 (四)、各朝镇抚稽胡的情况第117-122页
  1、北魏绥抚稽胡第117页
  2、东魏、西魏对稽胡的争夺第117-119页
  3、北周、北齐对稽胡的争夺第119-122页
七、稽胡的经济社会文化第122-147页
 (一)、稽胡的经济形态第122-126页
  1、以农为主的混合经济第122-123页
  2、畜牧业第123-124页
  3、狩猎第124页
  4、商业第124-125页
  5、奴隶占有制第125-126页
 (二)、稽胡的部落形态和政权组织第126-133页
  1、稽胡部落概说第126-128页
  2、稽胡典型部落东西曹(贰城胡、朔方胡)第128-130页
  3、稽胡典型部落西河胡第130-131页
  4、酋长和王第131-132页
  5、双王制第132页
  6、初步的政权形态——刘蠡升神嘉政权第132-133页
 (三)、稽胡的社会风俗第133-135页
 (四)、稽胡语言第135-140页
  1、稽胡语概说第135-136页
  2、稽胡语词汇的比较语言学分析第136-139页
  3、对稽胡语的一些推测第139-140页
 (五)、稽胡音乐第140-141页
 (六)、稽胡的宗教信仰第141-146页
  1、佛教第141-145页
  2、道教第145页
  3、摩尼教第145页
  4、火祆教第145-146页
 (七)、对稽胡文化的小结第146-147页
八、稽胡的曲折汉化与消亡第147-154页
 (一)、稽胡未完成的曲折汉化第147-149页
 (二)、稽胡的消亡与去向第149-152页
  1、突厥、铁勒的南徙与沙陀共同体第149-150页
  2、吐谷浑第150-151页
  3、党项第151-152页
  4、汉族第152页
 (三)、黄土高原上的稽胡后代第152-154页
九、小结——国际突厥学视角下的稽胡史研究展望第154-157页
附录一第157-160页
附录二第160-168页
 一、对清代榆林府大样本的统计第160-165页
 二、对统计数据的分析第165-168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168-172页
后记第172-173页

论文共1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政治作用下的能指与所指--“文革版画”中形式与符号化研究
下一篇:北宋庆历时期兵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