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论文

逮捕案件公开审查机制研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1 引言第11-13页
2 逮捕案件公开审查机制的必要性分析第13-19页
    2.1 审查逮捕司法属性的必然要求第13-14页
    2.2 符合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第14-16页
    2.3 对逮捕司法审查是国际公约和国外通行做法第16-19页
3 逮捕案件公开审查试点情况实证分析第19-31页
    3.1 部分试点检察机关逮捕案件公开审查的开展基本情况第19-27页
        3.1.1 审查案件数量及不捕率概况第19-21页
        3.1.2 逮捕案件公开审查适用的案件范围情况第21-23页
        3.1.3 逮捕案件公开审查程序的参与人员第23-24页
        3.1.4 逮捕案件公开审查的程序设计概况第24-27页
    3.2 部分试点检察机关逮捕案件公开审查的制度特征分析第27-31页
        3.2.1 把有无社会危险性作为公开审查的焦点第27-28页
        3.2.2 逮捕案件公开审查的系列配套机制趋于完善第28-29页
        3.2.3 形成以专门司法办案区和监管场所为主的公开审查场所第29页
        3.2.4 基本形成侦、检、辩为主体的三角诉讼结构第29-31页
4 逮捕案件公开审查中存在的问题与争议第31-42页
    4.1 存在问题第31-36页
        4.1.1 偏离保障人权目的第31-32页
        4.1.2 犯罪嫌疑人的参与主体缺位第32-34页
        4.1.3 逮捕案件公开审查的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缺乏结合第34-35页
        4.1.4 逮捕案件公开审查制度与刑事和解、庭审制度的界线模糊第35-36页
    4.2 存在争议第36-42页
        4.2.1 案件范围是否限于事实清楚,证据确实的案件第36-38页
        4.2.2 案件公开的范围与侦查不公开原则如何平衡第38-39页
        4.2.3 是否允许侦辩双方辩论质证第39-40页
        4.2.4 是否具有邀请人大代表等第三方参与的必要第40-42页
5 逮捕案件公开审查制度的发展方向第42-50页
    5.1 公开审查的案件范围应进—步扩大第42-43页
    5.2 规范逮捕案件公开审查的程序设计第43-45页
    5.3 科学界定逮捕案件公开审查的参与主体第45-46页
    5.4 注重逮捕案件公开审查的顶层设计和理论探索第46-48页
    5.5 明确证据调查和听取意见为逮捕案件公开审查的核心环节第48-50页
6 结语第50-52页
参考文献第52-57页
作者简历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刑事和解若干问题探析
下一篇:论《纽约公约》公共政策规则在我国的解释和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