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导言 | 第10-18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 | 第10-11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6页 |
六、论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16-18页 |
第一章 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现状分析 | 第18-32页 |
第一节 上市公司退市案例分析 | 第18-20页 |
一、京威股份退市危机 | 第18页 |
二、*ST东海成为A股“不死之鸟” | 第18-19页 |
三、*ST新都多次重整失败终告退市 | 第19页 |
四、退市制度亟待完善 | 第19-20页 |
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发展 | 第20-24页 |
一、萌芽阶段 | 第20页 |
二、初步确立及探索发展阶段 | 第20-22页 |
三、正式实施阶段 | 第22-23页 |
四、逐步发展、完善阶段 | 第23页 |
五、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节 我国证券法律中退市制度的规定 | 第24-32页 |
一、上市公司强制退市标准的法律规定 | 第24-28页 |
二、上市公司强制退市程序的法律规定 | 第28-30页 |
三、上市公司主动退市制度的法律规定 | 第30-32页 |
第二章 我国退市制度实践中的困境及分析 | 第32-46页 |
第一节 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实践概况 | 第32-37页 |
一、上市公司退市总数少,退市率低 | 第32-34页 |
二、被动退市情形集中,主动退市情况较少 | 第34-37页 |
第二节 上市公司退市标准不完善 | 第37-41页 |
一、退市标准不全面——以经营业绩不达标为例 | 第37-38页 |
二、退市标准不统一——以股权分布不达标为例 | 第38-40页 |
三、退市标准不清晰——以欺诈发行、重大信息披露违法为例 | 第40-41页 |
第三节 上市公司退市程序不健全 | 第41-46页 |
一、强制退市程序复杂 | 第41-42页 |
二、主动退市程序不完善 | 第42-43页 |
三、恢复上市标准较低且缺乏监督阻却退市进程 | 第43-46页 |
第三章 域外证券交易所退市制度研究 | 第46-51页 |
第一节 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制度 | 第46-48页 |
一、纽约证券交易所的退市标准 | 第46-47页 |
二、纽约证券交易所的退市程序 | 第47-48页 |
第二节 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退市制度 | 第48-49页 |
一、东京证券交易所的退市标准 | 第48页 |
二、东京证券交易所的退市程序 | 第48-49页 |
第三节 两大证券交易所退市制度的借鉴意义 | 第49-51页 |
一、纽交所退市程序:兼顾效率与公平 | 第49页 |
二、东交所退市标准:量化标准与非量化标准相结合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完善退市制度的建议 | 第51-59页 |
第一节 退市制度修改意见稿相关规定之分析 | 第51-53页 |
一、细化重大违法退市标准 | 第51-52页 |
二、简化退市程序 | 第52-53页 |
第二节 健全退市标准并严格执行 | 第53-56页 |
一、动态反映公司经营情况 | 第53-54页 |
二、维护法律的统一性 | 第54页 |
三、量化标准和非量化标准相结合 | 第54-55页 |
四、严格执行退市标准 | 第55-56页 |
第三节 完善退市程序 | 第56-59页 |
一、简化强制退市程序 | 第56-57页 |
二、完善主动退市程序 | 第57页 |
三、健全恢复上市程序 | 第57-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