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词表 | 第7-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7页 |
1.1 光形态建成和光受体 | 第11-12页 |
1.2 远红光受体phyA | 第12-22页 |
1.2.1 光敏色素的结构 | 第12-13页 |
1.2.2 光敏色素的作用方式 | 第13-14页 |
1.2.3 phyA的入核调控机制 | 第14-18页 |
1.2.4 核斑点的形成 | 第18-19页 |
1.2.5 phyA的磷酸化修饰及磷酸激酶活性 | 第19-21页 |
1.2.6 phyA的降解 | 第21-22页 |
1.3 phyA的下游信号转导 | 第22-28页 |
1.3.1 HY5和HYH | 第22-23页 |
1.3.2 HFR1和LAF1 | 第23-24页 |
1.3.3 COP1/SPA途径 | 第24-26页 |
1.3.4 PIFs途径 | 第26-28页 |
1.4 phyA调控的远红光反应 | 第28-34页 |
1.4.1 phyA调控幼苗光形态建成 | 第28页 |
1.4.2 phyA抑制远红光和强遮荫条件下的下胚轴伸长 | 第28-30页 |
1.4.3 phyA促进顶端弯钩伸张和子叶打开 | 第30-32页 |
1.4.4 phyA促进花青素积累 | 第32-33页 |
1.4.5 phyA抑制子叶转绿 | 第33-34页 |
1.5 TZP的研究进展 | 第34-37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7-5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7-39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37页 |
2.1.2 菌株材料 | 第37页 |
2.1.3 主要载体 | 第37-38页 |
2.1.4 主要工具酶及试剂 | 第38-39页 |
2.2 实验仪器、培养基及试剂配制 | 第39-42页 |
2.2.1 实验仪器 | 第39页 |
2.2.2 主要培养基配制 | 第39-41页 |
2.2.3 主要试剂配制 | 第41-42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42-58页 |
2.3.1 植物材料培养 | 第42-43页 |
2.3.2 拟南芥转基因材料的获得 | 第43-44页 |
2.3.3 植物材料的鉴定 | 第44-46页 |
2.3.4 基因的转录水平分析 | 第46-48页 |
2.3.5 目的基因的克隆和载体构建 | 第48-49页 |
2.3.6 蛋白互作检测 | 第49-55页 |
2.3.7 核质分离实验 | 第55-56页 |
2.3.8 免疫印迹实验 | 第56-58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8-77页 |
3.1 tzp突变体的表型 | 第58-62页 |
3.1.1 tzp突变体的筛选及鉴定 | 第58页 |
3.1.2 tzp互补植株的获得与功能验证 | 第58-61页 |
3.1.3 TZP过量表达植株的获得与功能验证 | 第61-62页 |
3.2 TZP蛋白的表达水平受光调控 | 第62-63页 |
3.3 TZP位于phyA,phyB的遗传上位 | 第63-64页 |
3.4 TZP与phyA, phyB, FHY1互作 | 第64-71页 |
3.4.1 TZP与phyA,phyB在酵母中互作 | 第64页 |
3.4.2 TZP与phyA在烟草中互作 | 第64-67页 |
3.4.3 TZP与phyA在体外互作 | 第67-68页 |
3.4.4 TZP与phyA,phyB在体内互作 | 第68-69页 |
3.4.5 TZP与FHY1互作 | 第69-71页 |
3.5 TZP远红光下调控phyA,FHY1和HY5的蛋白水平 | 第71页 |
3.6 TZP远红光下调控核内phyA磷酸化 | 第71-77页 |
3.6.1 FR下TZP不影响phyA入核 | 第71-73页 |
3.6.2 FR下TZP调控phyA磷酸化 | 第73-74页 |
3.6.3 FR下TZP调控细胞核内phyA磷酸化 | 第74-77页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第77-84页 |
4.1 TZP参与到多种光响应通路中 | 第77-80页 |
4.2 phyA磷酸化在远红光信号中发挥重要作用 | 第80-82页 |
4.3 结论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107页 |
附录 | 第107-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
作者简介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