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气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亚铁络合吸收—硫自养生物还原耦合脱除NO实验研究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3-4页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27页
    1.1 氮氧化物排放现状及危害第15-16页
    1.2 氮氧化物控制技术第16-19页
        1.2.1 SCR第16-17页
        1.2.2 SNCR第17页
        1.2.3 吸附法第17页
        1.2.4 吸收法第17-18页
        1.2.5 生物法第18-19页
    1.3 络合吸收耦合生物还原技术第19-21页
        1.3.1 亚铁络合吸收耦合生物还原法原理第19-20页
        1.3.2 亚铁络合吸收耦合生物还原法研究进展第20-21页
    1.4 硫自养生物还原第21-22页
    1.5 分子生态学第22-24页
        1.5.1 qPCR第22页
        1.5.2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第22-23页
        1.5.3 荧光原位杂交(FISH)第23页
        1.5.4 末端限制性片段多态性技术(T-RFLP)第23-24页
        1.5.5 高通量测序第24页
    1.6 立题意义及研究内容第24-27页
        1.6.1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第24-25页
        1.6.2 研究内容第25-27页
第二章 Fe(Ⅱ)EDTA-NO和Fe(Ⅲ)EDTA还原反应速率研究第27-41页
    2.1 引言第27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7-33页
        2.2.1 实验药品第27-28页
        2.2.2 实验仪器第28页
        2.2.3 络合吸收产物的制备第28页
        2.2.4 污泥接种与驯化第28-29页
        2.2.5 实验流程与操作第29-31页
        2.2.6 分析测试方法第31-33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3-40页
        2.3.1 氮平衡实验第33-34页
        2.3.2 Fe(Ⅲ)EDTA、Fe(Ⅱ)EDTA-NO单独还原和共同还原效率比较第34-35页
        2.3.3 动力学实验第35-40页
    2.4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三章 硫自养生物反应器运行性能研究第41-51页
    3.1 引言第41页
    3.2 试剂与方法第41-43页
        3.2.1 试剂第41页
        3.2.2 反应装置及实验流程第41页
        3.2.3 Fe(Ⅱ)EDTA-NO单底物还原实验第41-42页
        3.2.4 Fe(Ⅱ)EDTA-NO与Fe(Ⅲ)EDTA双底物还原实验第42页
        3.2.5 分析测试方法第42-43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3-48页
        3.3.1 单底物填料塔运行性能第43-46页
        3.3.2 双底物填料塔运行性能第46-48页
    3.4 本章小结第48-51页
第四章 硫自养生物反应器脱除NO分子生态学研究第51-69页
    4.1 引言第51页
    4.2 原理与方法第51-53页
        4.2.1 DNA提取第51页
        4.2.2 qPCR第51-52页
        4.2.3 高通量测序第52-53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3-68页
        4.3.1 反应器内细菌与古菌定量分析与比较第53-55页
        4.3.2 16SrRNA高通量测序微生物种群分析第55-68页
    4.4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77页
附录第77-89页
    一、单底物反应器目、科和属水平物种丰度聚类热图第77-80页
    二、双底物反应器目、科和属水平物种丰度聚类热图第80-83页
    三、单底物反应器细菌物种分类树第83-86页
    四、双底物反应器细菌物种分类树第86-89页
致谢第89-91页
作者及导师简介第91-93页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第93-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氯酸盐还原菌的筛选及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下一篇:催化臭氧氧化降解三氯乙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