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湾湿地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线虫群落特征及其对互花米草入侵的响应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前言 | 第13-23页 |
1.1 滨海盐沼湿地 | 第13-14页 |
1.2 湿地凋落物的分解及其影响因素 | 第14-19页 |
1.2.1 凋落物分解的过程 | 第14-16页 |
1.2.2 湿地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因素 | 第16-19页 |
1.3 线虫多样性及其与凋落物分解的关系 | 第19-20页 |
1.4 研究目的、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2 高程梯度对凋落物分解过程和分解线虫群落的影响 | 第23-41页 |
2.1 前言 | 第23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23-27页 |
2.2.1 研究区概况 | 第23-24页 |
2.2.2 凋落盒的制作 | 第24页 |
2.2.3 实验设计 | 第24-25页 |
2.2.4 样品采集和处理 | 第25-26页 |
2.2.5 线虫类群划分及生态指数分析 | 第26页 |
2.2.6 统计分析 | 第26-27页 |
2.3 结果 | 第27-39页 |
2.3.1 凋落物质量 | 第27-29页 |
2.3.2 线虫的密度 | 第29页 |
2.3.3 线虫的组成及多样性 | 第29-35页 |
2.3.4 线虫的功能指数和代谢足迹 | 第35-37页 |
2.3.5 线虫的群落结构 | 第37-39页 |
2.4 讨论 | 第39-41页 |
3 互花米草入侵对分解线虫群落动态的影响 | 第41-59页 |
3.1 前言 | 第41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41-44页 |
3.2.1 研究地点 | 第41页 |
3.2.2 凋落盒的制备 | 第41-42页 |
3.2.3 实验设计 | 第42-43页 |
3.2.4 样品采集和处理 | 第43页 |
3.2.5 线虫营养类群划分及生态参数分析 | 第43页 |
3.2.6 统计分析 | 第43-44页 |
3.3 结果 | 第44-57页 |
3.3.1 凋落物质量 | 第44-48页 |
3.3.2 线虫的密度 | 第48-51页 |
3.3.3 线虫的组成和多样性 | 第51-57页 |
3.3.4 线虫的群落结构 | 第57页 |
3.4 讨论 | 第57-59页 |
4 杭州湾盐沼湿地底栖线虫群落组成 | 第59-77页 |
4.1 前言 | 第59页 |
4.2 材料和方法 | 第59-61页 |
4.2.1 采样方案 | 第59页 |
4.2.2 土壤理化因子测定 | 第59-60页 |
4.2.3 线虫样品处理 | 第60页 |
4.2.4 线虫营养类群划分及生态参数分析 | 第60-61页 |
4.2.5 数据分析 | 第61页 |
4.3 结果 | 第61-75页 |
4.3.1 环境参数 | 第61-67页 |
4.3.2 线虫的数量组成和多样性 | 第67-70页 |
4.3.3 线虫的营养类群组成 | 第70-71页 |
4.3.4 线虫群落结构和功能 | 第71-75页 |
4.3.5 线虫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75页 |
4.4 讨论 | 第75-77页 |
5 结论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91页 |
个人简历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