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共租界司法权力之争--以卢兴原免职案为例
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导言 | 第11-16页 |
一、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 第11页 |
二、学术成果回顾 | 第11-15页 |
三、写作思路 | 第15-16页 |
第一章 临时法院重新洗牌 | 第16-22页 |
第一节 临时法院正式成立 | 第16-18页 |
一、临时法院背景情况 | 第16-17页 |
二、第一任院长徐维震 | 第17-18页 |
第二节 临时法院新院长上任 | 第18-22页 |
一、卢兴原简历 | 第18-20页 |
二、同乡共聚、助弱扶贫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国民党政权下的司法环境 | 第22-29页 |
第一节 思想观念的革新 | 第22-24页 |
一、社会观念的转变 | 第22-23页 |
二、孙中山的党治思想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党治思想的变异与扩张 | 第24-26页 |
一、党治思想被歪曲 | 第25-26页 |
二、党治思想在司法领域的运用 | 第26页 |
第三节 司法属性的蜕变 | 第26-29页 |
一、司法党化的兴起 | 第26-27页 |
二、司法人员党化 | 第27-29页 |
第三章 临时法院院长选任曲折 | 第29-41页 |
第一节 撤职卢兴原 | 第29-31页 |
一、壮志未酬,被迫离职 | 第29-30页 |
二、被撤职原因 | 第30-31页 |
第二节 任命郑毓秀 | 第31-36页 |
一、郑毓秀简介 | 第31-33页 |
二、社会舆论声讨 | 第33-35页 |
三、领事团抗议 | 第35-36页 |
第三节 谢永森暂代院长 | 第36-41页 |
一、谢永森的简历 | 第36-37页 |
二、谢永森拒绝担任院长 | 第37-41页 |
第四章 临时法院院长之争 | 第41-52页 |
第一节 委何免卢,接受惩戒 | 第41-45页 |
一、委任何世桢 | 第41-42页 |
二、卢兴原之惩戒书 | 第42-43页 |
三、卢兴原之申辩书 | 第43-45页 |
第二节 各方交涉,暗流涌动 | 第45-50页 |
一、国民政府的回应 | 第45-47页 |
二、国民政府与领事团之交涉 | 第47-50页 |
第三节 一锤定音,走马上任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后记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