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20页 |
一、先锋的内涵阐释 | 第9-12页 |
二、韩松科幻小说创作及研究概述 | 第12-17页 |
三、韩松科幻小说先锋性书写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7-20页 |
第一章 启蒙先锋的精神延续 | 第20-34页 |
第一节 精英知识分子的先锋意识 | 第20-25页 |
一、西方现代性反思浪潮影响下的韩松 | 第20-22页 |
二、双重身份下的自我认知 | 第22-25页 |
第二节 启蒙与批判 | 第25-34页 |
一、个体自我存在的寻找与发现 | 第25-28页 |
二、知识分子身份的再思考 | 第28-30页 |
三、技术异化时代的国民性批判 | 第30-34页 |
第二章 隐喻思维下的现实折射 | 第34-50页 |
第一节 当代中国的“现实镜像” | 第34-41页 |
一、技术背景下的“现代中国” | 第34-37页 |
二、社会前沿热点的科幻式表达 | 第37-41页 |
第二节 科技现代性的反思 | 第41-50页 |
一、人类未来命运的“现实书写” | 第41-45页 |
二、未来中国的想象 | 第45-50页 |
第三章 科幻的先锋形式实验:八十年代先锋文学的余响 | 第50-62页 |
第一节 非线性的情节构架 | 第50-54页 |
一、《地铁》:人类文明崩塌的末日图景 | 第50-52页 |
二、《红色海洋》:历史的真实与虚幻 | 第52-54页 |
第二节 迷宫式的空间模式 | 第54-57页 |
一、幽闭世界的建构 | 第54-56页 |
二、层层嵌套的空间圈套 | 第56-57页 |
第三节 符号化的人物 | 第57-62页 |
一、困囿于都市文明中的“新人类” | 第57-60页 |
二、特殊意味的男子形象 | 第60-62页 |
第四章 “恶托邦”的构建:零度图景的呈现 | 第62-73页 |
第一节 暴力美学 | 第62-67页 |
一、暴力与历史文明 | 第62-64页 |
二、暴力与残酷人性 | 第64-67页 |
第二节 死亡书写 | 第67-73页 |
一、死亡书写之缘由 | 第67-69页 |
二、死亡书写形态之一:生死循环的哲思 | 第69-70页 |
三、死亡书写形态之二:向死而生的唯美 | 第70-73页 |
结语 | 第73-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