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农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农副业论文

基于玉米秸秆为原料的特大型CSTR沼气工程启动与运行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符号说明第15-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8页
    1.1 国内外沼气工程发展现状及分类第16-19页
        1.1.1 国外沼气工程发展现状第16-17页
        1.1.2 国内沼气工程发展现状第17-18页
        1.1.3 沼气工程分类第18-19页
    1.2 沼气工程启动概述第19-20页
        1.2.1 沼气工程的启动方式第19-20页
        1.2.2 沼气工程启动的影响因素第20页
    1.3 大中型沼气工程运行现状第20-22页
        1.3.1 大中型沼气工程的运行方式第20-22页
        1.3.2 大中型沼气工程运行的影响因素第22页
    1.4 沼气发酵微生物研究进展第22-24页
        1.4.1 沼气发酵微生物研究进展第22-23页
        1.4.2 沼气发酵程优势菌群分析第23-24页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第24-28页
        1.5.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4-25页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路线第25-28页
第二章 厌氧发酵启动方式与参数优化第28-40页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8-31页
        2.1.1 实验材料第28-29页
        2.1.2 实验装置第29-30页
        2.1.3 实验方法第30页
        2.1.4 分析方法第30-31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31-37页
        2.2.1 pH值变化第31-32页
        2.2.2 日产气量变化第32-34页
        2.2.3 甲烷含量变化第34-35页
        2.2.4 容积产气率第35-36页
        2.2.5 氨氮含量变化第36-37页
        2.2.6 碱度含量变化第37页
    2.3 本章小结第37-40页
第三章 特大型CSTR沼气工程浓度梯度法启动过程研究第40-48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40-43页
        3.1.1 实验材料第40-41页
        3.1.2 实验装置第41-42页
        3.1.3 实验方法第42-43页
        3.1.4 分析方法第43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43-47页
        3.2.1 pH值变化第43-44页
        3.2.2 容积产气率第44-45页
        3.2.3 甲烷含量变化第45-46页
        3.2.4 氨氮含量变化第46页
        3.2.5 碱度含量变化第46-47页
    3.3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特大型CSTR沼气工程运行过程研究第48-62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48页
        4.1.1 实验材料第48页
        4.1.2 实验装置第48页
        4.1.3 实验方法第48页
        4.1.4 分析方法第48页
    4.2 生产运行概况第48-50页
        4.2.1 工艺流程第48-49页
        4.2.2 进料负荷第49-50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0-61页
        4.3.1 产气能力分析第50-53页
        4.3.2 发酵系统稳定性分析第53-58页
        4.3.3 发酵系统相关性分析第58-59页
        4.3.4 工艺参数优化筛选第59-61页
    4.4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五章 特大型CSTR沼气工程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结构分析第62-76页
    5.1 实验方法第62页
    5.2 细菌群落分析第62-69页
        5.2.1 细菌群落多样性与丰度分析第62-66页
        5.2.2 细菌群落结构分析第66-69页
    5.3 古细菌群落分析第69-74页
        5.3.1 古细菌群落多样性与丰度分析第69-72页
        5.3.2 古细菌群落结构分析第72-74页
    5.4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第76-78页
    6.1 结论第76-77页
    6.2 建议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2页
致谢第82-84页
作者和导师介绍第84-86页
附件第86-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云南铜业天然气项目建设模式研究
下一篇:基于自然灾害应对视角的上海社会脆弱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