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论文

砂岩油藏非均质性对产液能力变化规律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9-15页
    1.1 研究目的意义第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3页
        1.2.1 产液能力变化研究现状第9-10页
        1.2.2 油藏非均质性研究现状第10-11页
        1.2.3 油藏非均质性对产液能力变化影响研究现状第11-13页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第13-15页
        1.3.1 技术路线第13页
        1.3.2 研究内容第13-15页
第2章 砂岩油藏理论产液能力变化规律研究第15-32页
    2.1 油水相对渗透率的实验室测试第15-19页
        2.1.1 稳态法测试油水相渗曲线第15-17页
        2.1.2 非稳态法测试油水相渗曲线第17-19页
    2.2 理论产液能力变化评价第19-20页
        2.2.1 无因次采液指数理论计算方法第19页
        2.2.2 无因次采液指数理论计算方法存在的不足第19-20页
    2.3 相渗曲线特征值对理论无因次采液指数曲线的影响分析第20-31页
        2.3.1 岩心驱替模型第20-21页
        2.3.2 岩心驱替模拟方案第21-22页
        2.3.3 物性参数对理论无因次采液指数变化规律的影响第22-31页
    2.4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3章 砂岩油藏矿场产液能力变化规律研究第32-41页
    3.1 矿场产液能力变化评价第32-33页
    3.2 矿场无因次采液指数变化规律研究第33-40页
        3.2.1 一注一采模型第33页
        3.2.2 一注一采模拟方案第33-34页
        3.2.3 矿场无因次采液指数影响因素分析第34-38页
        3.2.4 不同工作制度下矿场无因次采液指数变化规律第38-40页
    3.3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4章 砂岩油藏非均质性对产液能力变化规律的影响第41-63页
    4.1 非均质性对矿场无因采液指数变化规律的影响第41-58页
        4.1.1 渗透率各向异性第43-45页
        4.1.2 渗透率非均质性第45-52页
        4.1.3 层间非均质性第52-53页
        4.1.4 近井带污染第53-55页
        4.1.5 注采方式第55-58页
    4.2 单因素影响程度分析第58-62页
        4.2.1 灰色关联分析法简介第58-60页
        4.2.2 影响程度分析第60-62页
    4.3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5章 砂岩油藏理论与矿场无因次采液指数对比分析第63-69页
    5.1 理论与矿场无因次采液指数对比分析第63-65页
        5.1.1 理论与矿场无因次采液指数计算方法差异性分析第63-65页
        5.1.2 理论与矿场无因次采液指数差异原因分析第65页
    5.2 无因次采液指数计算方法的校正研究第65-68页
    5.3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6章 结论与建议第69-71页
    6.1 结论第69-70页
    6.2 建议第70-71页
致谢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气液比井有杆抽油系统井下防气工具模拟
下一篇:渤西油田QK18-1平台多相流容器式段塞流捕集器优化设计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