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民事诉讼法论文

民事诉讼程序异议权问题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1-12页
1 程序异议权基本理论第12-21页
    1.1 程序异议权的含义界定第12-15页
        1.1.1 程序异议权的内涵第12-13页
        1.1.2 程序异议权与相关权利的区别第13-15页
    1.2 程序异议权的特征第15-16页
        1.2.1 行使主体的特定性第15-16页
        1.2.2 行使对象的特定性第16页
        1.2.3 行使上的及时性第16页
        1.2.4 丧失或放弃上的治愈性第16页
    1.3 程序异议权的立法原则第16-21页
        1.3.1 程序主体性原则第17页
        1.3.2 程序安定原则第17-18页
        1.3.3 诉讼经济原则第18-19页
        1.3.4 程序自由原则第19-21页
2 民事诉讼程序异议权的基本内容第21-26页
    2.1 程序异议权的行使要件第21-22页
        2.1.1 程序异议权的主体要件第21页
        2.1.2 程序异议权的对象要件第21页
        2.1.3 程序异议权的行使时间及方式第21-22页
    2.2 程序异议权的丧失第22-23页
        2.2.1 程序异议权丧失的法律后果第22-23页
        2.2.2 程序异议权丧失的对象第23页
    2.3 程序异议权放弃第23-26页
        2.3.1 程序异议权放弃的方式第24页
        2.3.2 程序异议权放弃的相对人第24页
        2.3.3 程序异议权放弃的限制第24-25页
        2.3.4 程序异议权放弃的对象及法律后果第25-26页
3 我国程序异议权构建的必要性和现实基础第26-31页
    3.1 程序异议权构建的必要性第26-28页
        3.1.1 实现程序公正的必然要求第26页
        3.1.2 权利与权力制衡的现实需要第26-27页
        3.1.3 诉讼权利救济制度的必要补充第27-28页
    3.2 程序异议权构建的现实基础第28-31页
        3.2.1 程序异议权缺失的现实影响第28-29页
        3.2.2 程序异议权构建的域外借鉴第29-30页
        3.2.3 国内学者的理论研究基础第30-31页
4 我国程序异议权制度的立法构建第31-40页
    4.1 明确程序异议权的法律地位第31-32页
        4.1.1 明确当事人享有程序异议权第31-32页
        4.1.2 明确程序异议权属于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第32页
    4.2 程序异议权制度具体程序设计第32-38页
        4.2.1 程序异议权的行使主体第32-33页
        4.2.2 程序异议权的适用对象第33-34页
        4.2.3 程序异议权的行使方式和行使原则第34-35页
        4.2.4 程序异议权的失权构造第35-37页
        4.2.5 程序异议权处理机制的构建第37-38页
    4.3 程序异议权相关配套措施的完善第38-40页
        4.3.1 完善二审发回重审、申请再审制度第38页
        4.3.2 完善复议制度第38-39页
        4.3.3 完善法官及法院责任制度第39-40页
结语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4页
致谢第44-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起诉契约法律问题研究
下一篇:论我国控辩协商程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