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10-11页 |
1.2 不对称多跨刚构-连续组合梁桥的施工方式及特点 | 第11-12页 |
1.3 刚构-连续组合梁桥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2-15页 |
1.4 国内外施工监控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1.5 课题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5.1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5.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不对称多跨刚构-连续组合梁桥特点与施工监控难点分析 | 第18-32页 |
2.1 不对称多跨刚构-连续组合梁桥结构特点 | 第18-20页 |
2.1.1 与连续梁桥、连续刚构桥的区别 | 第18-19页 |
2.1.2 不对称跨径布置下刚构-连续组合梁桥的结构特点 | 第19-20页 |
2.2 不对称多跨刚构-连续组合梁桥线形与应力控制的影响因素 | 第20-24页 |
2.2.1 线形与应力控制的原因 | 第20-21页 |
2.2.2 线形与应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21-22页 |
2.2.3 线形与应力控制方法 | 第22-24页 |
2.3 不对称多跨刚构-连续组合梁桥合理施工工序的确定 | 第24-27页 |
2.3.1 不对称多跨刚构-连续组合梁桥几种常见的施工顺序 | 第24-25页 |
2.3.2 不同合龙顺序对桥梁的影响 | 第25页 |
2.3.3 不同临时固结拆除顺序对桥梁的影响 | 第25-27页 |
2.4 背景桥梁工程概况与施工方案 | 第27-31页 |
2.4.1 工程概况 | 第27-28页 |
2.4.2 施工方案 | 第28-30页 |
2.4.3 计算模型 | 第30-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不对称多跨刚构-连续组合梁桥施工监控目标线形与应力影响分析 | 第32-71页 |
3.1 预拱度的计算 | 第32-37页 |
3.1.1 预拱度的影响因素 | 第32页 |
3.1.2 成桥预拱度的计算方法 | 第32-33页 |
3.1.3 施工预拱度的计算方法 | 第33-37页 |
3.2 混凝土收缩徐变对主梁线形的影响 | 第37-43页 |
3.2.1 收缩徐变基本概念 | 第37-38页 |
3.2.2 收缩徐变的估算方法 | 第38-40页 |
3.2.3 收缩徐变影响分析 | 第40-43页 |
3.3 桥梁施工控制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43-61页 |
3.3.1 混凝土容重对主梁线形与应力的敏感性分析 | 第44-49页 |
3.3.2 混凝土弹性模量对主梁线形与应力的敏感性分析 | 第49-53页 |
3.3.3 预应力损失对主梁线形与应力的影响的敏感性分析 | 第53-59页 |
3.3.4 敏感性识别 | 第59-61页 |
3.4 温度荷载对成桥影响分析 | 第61-63页 |
3.4.1 温度荷载的分类与特点 | 第61页 |
3.4.2 成桥状态温度荷载对位移的影响 | 第61-62页 |
3.4.3 成桥状态温度荷载对应力的影响 | 第62-63页 |
3.5 洛维大桥施工监控结果分析 | 第63-69页 |
3.5.1 施工监控的目的和意义 | 第64-65页 |
3.5.2 测点布置 | 第65-66页 |
3.5.3 桥梁线形控制结果 | 第66-68页 |
3.5.4 桥梁应力控制结果 | 第68-6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四章 不对称多跨刚构-连续组合梁桥合龙问题研究 | 第71-94页 |
4.1 合龙段概述 | 第71-73页 |
4.1.1 合龙段一般构造 | 第71-72页 |
4.1.2 合龙段施工工艺 | 第72页 |
4.1.3 合龙配重的影响 | 第72-73页 |
4.2 不对称多跨刚构-连续组合梁桥施工配重方案的优化研究分析 | 第73-86页 |
4.2.1 不对称跨径布置下的不平衡施工问题概述 | 第73-76页 |
4.2.2 不对称施工方式的结构力学推导及案例应用 | 第76-79页 |
4.2.3 洛维大桥不对称施工配重计算 | 第79-83页 |
4.2.4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83-86页 |
4.3 不同临时固结拆除顺序影响分析 | 第86-88页 |
4.3.1 不同的临时固结拆除顺序 | 第86页 |
4.3.2 不同的临时固结拆除顺序对主梁线形的影响 | 第86-87页 |
4.3.3 不同的临时固结拆除顺序对主梁应力的影响 | 第87-88页 |
4.3.4 分析结论 | 第88页 |
4.4 不同合龙顺序影响分析 | 第88-92页 |
4.4.1 不同的合龙顺序施工方案 | 第88-90页 |
4.4.2 不同合龙方法对主梁线形的影响 | 第90页 |
4.4.3 不同合龙方法对主梁应力的影响 | 第90-91页 |
4.4.4 方案分析 | 第91-9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4-96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94页 |
5.2 展望 | 第94-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9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9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9页 |
主要参与的项目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