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表处技术的新型聚合物改性抗滑薄层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外抗滑表层主要形式 | 第12-14页 |
1.2.2 国内抗滑表层主要形式 | 第14-15页 |
1.3 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1.4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路面摩擦力构成机理研究 | 第18-31页 |
2.1 路面表层特性分类 | 第18-20页 |
2.1.1 微观构造 | 第18-19页 |
2.1.2 宏观构造 | 第19页 |
2.1.3 大构造 | 第19页 |
2.1.4 不平整度 | 第19-20页 |
2.2 路面摩擦力构成机理分析 | 第20-29页 |
2.2.1 摩擦学理论与发展 | 第20-21页 |
2.2.2 轮胎与路面间的湿摩擦基本类型 | 第21-23页 |
2.2.3 汽车动力学原理 | 第23-26页 |
2.2.4 路面滑溜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6-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聚合物改性抗滑薄层配合比设计 | 第31-39页 |
3.1 原材料选择与技术性质 | 第31-35页 |
3.1.1 胶凝材料的选择 | 第31-33页 |
3.1.2 乳液技术性质 | 第33-34页 |
3.1.3 集料技术性质 | 第34-35页 |
3.1.4 水 | 第35页 |
3.2 配合比设计 | 第35-38页 |
3.2.0 级配 | 第35-36页 |
3.2.1 混合料试配 | 第36-37页 |
3.2.2 正交试验设计 | 第37-3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聚合物改性抗滑薄层路用性能研究 | 第39-57页 |
4.1 耐磨耗性能研究 | 第39-42页 |
4.1.1 评价耐磨耗性能试验方法 | 第39-41页 |
4.1.2 ASPM耐磨耗性能评价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4.2 水稳定性能研究 | 第42-45页 |
4.2.1 评价水稳定性能试验方法 | 第43页 |
4.2.2 ASPM水稳定性能评价结果分析 | 第43-45页 |
4.3 抗滑性能研究 | 第45-50页 |
4.3.1 评价抗滑性能试验方法 | 第45-48页 |
4.3.2 ASPM抗滑性能评价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4.4 防水性能研究 | 第50-52页 |
4.4.1 评价防水性能试验方法 | 第50-51页 |
4.4.2 ASPM防水性能评价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4.5 抗车辙性能研究 | 第52-55页 |
4.5.1 评价抗车辙性能试验方法 | 第52-54页 |
4.5.2 ASPM抗车辙性能评价结果分析 | 第54-5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ASPM抗滑性能衰减规律研究 | 第57-74页 |
5.1 路面抗滑性能衰减规律研究现状 | 第57-60页 |
5.1.1 现场调查法 | 第57-59页 |
5.1.2 室内实验法 | 第59-60页 |
5.2 路面抗滑衰减机理 | 第60-63页 |
5.2.1 沥青路面抗滑衰减机理 | 第60-61页 |
5.2.2 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衰减机理 | 第61-63页 |
5.3 长期抗滑性能研究 | 第63-67页 |
5.3.1 室内模拟试验方法 | 第63-66页 |
5.3.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66-67页 |
5.4 ASPM抗滑性能衰减规律研究 | 第67-73页 |
5.4.1 抗滑性能衰减模型研究 | 第67-69页 |
5.4.2 抗滑衰减规律研究 | 第69-7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六章 结论、创新性及展望 | 第74-76页 |
6.1 结论 | 第74-75页 |
6.2 创新性 | 第75页 |
6.3 展望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专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