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层序地层研究及有利区预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10-17页 |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及工作量 | 第15页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15-17页 |
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7-27页 |
2.1 区域深层地层特征 | 第18-20页 |
2.2 区域构造背景及断裂特征 | 第20-27页 |
3 层序地层特征 | 第27-68页 |
3.1 三级层序划分方案及方法 | 第27-29页 |
3.2 三级层序划分对比 | 第29-40页 |
3.3 层序结构特征分析 | 第40-42页 |
3.4 沙河子组层序形成机制 | 第42-53页 |
3.5 地层分布特征 | 第53-68页 |
4 沉积相类型及展布特征 | 第68-107页 |
4.1 沉积相类型 | 第69-92页 |
4.2 沉积相展布特征 | 第92-98页 |
4.3 平面相分析 | 第98-101页 |
4.4 沉积模式、演化特征与控制因素分析 | 第101-107页 |
5 储层特征研究 | 第107-119页 |
5.1 储层岩石类型及其分布 | 第107-110页 |
5.2 储层物性及控制因素 | 第110-113页 |
5.3 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 第113-115页 |
5.4 储层空间类型及控制因素 | 第115-119页 |
6 资源潜力分析与有利区带预测 | 第119-126页 |
6.1 气藏分布模式 | 第119页 |
6.2 层序与油气分布 | 第119-121页 |
6.3 有利储集相带类型分析 | 第121-122页 |
6.4 有利勘探目标预测 | 第122-124页 |
6.5 认识与结论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7页 |
附件 | 第137-155页 |
致谢 | 第155-156页 |
个人简历及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