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目的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1.4.1 马拉松运动伤病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1.4.2 马拉松赛事运作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1.4.3 马拉松与城市发展的研究 | 第15-16页 |
1.4.4 马拉松赛事品牌文化研究 | 第16-18页 |
2. 马拉松赛事的历史回顾 | 第18-28页 |
2.1 国外马拉松赛事历史回顾 | 第18-22页 |
2.1.1 马拉松赛事起源与发展 | 第18-19页 |
2.1.2 历史悠久的马拉松赛事——美国城市波士顿 | 第19-20页 |
2.1.3 最受欢迎的马拉松赛事——美国城市纽约 | 第20页 |
2.1.4 真正的群众性马拉松赛事——德国城市柏林 | 第20-21页 |
2.1.5 亚洲最具影响力的马拉松赛事——日本首府东京 | 第21-22页 |
2.2 中国马拉松赛来的历史回顾 | 第22-28页 |
2.2.1 马拉松赛事走进中国 | 第22-23页 |
2.2.2 著名马拉松赛事简介 | 第23-25页 |
2.2.3 2013-2015年中国马拉松比赛议程 | 第25页 |
2.2.4 赛事组织管理与运作 | 第25-28页 |
3. 后奥运时代背景下中国体育社会发展导向转变 | 第28-32页 |
3.1 体育体制改革背景溯源 | 第28-29页 |
3.2 政策导向的转变——由“金牌战略”到“大众健身” | 第29-30页 |
3.3 市场经济导向的转变——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 | 第30-31页 |
3.4 体育政策导向对马拉松的影响 | 第31-32页 |
4 中国马拉松赛事的社会关系 | 第32-39页 |
4.1 地方政府 | 第32-33页 |
4.2 大众媒体 | 第33-34页 |
4.3 社会大众 | 第34-35页 |
4.4 职业(专业)运动员 | 第35页 |
4.5 赞助商 | 第35-37页 |
4.6 运营方 | 第37-39页 |
5. 中国马拉松赛事关系主体的价值取向 | 第39-46页 |
5.1 政府的价值取向——城市形象宣传,激活旅游市场 | 第39-40页 |
5.2 媒体的价值取向——以赛事为平台,实现事件营销 | 第40-41页 |
5.3 大众的价值取向——以健康为追求,开辟社交群体 | 第41-42页 |
5.4 运动员的价值取向——刷新比赛记录,获取高额奖金 | 第42-43页 |
5.5 赞助商的价值取向——抓住赛事商机,开发装备市场 | 第43-44页 |
5.6 组织者的价值取向——扩大赛事影响力,追求赛事品牌效益 | 第44-46页 |
6. 中外马拉松赛事关系主体价值取向的社会探源 | 第46-55页 |
6.1 政府营造良好户外环境,政府服务政策导向业绩 | 第46-47页 |
6.2 马拉松吸引老年参与者,马拉松远离中老年人群 | 第47-48页 |
6.3 马拉松是活力的象征,马拉松是潮流的象征 | 第48页 |
6.4 非营利专业组织赛事运营,盈利组织与政府赛事运营 | 第48-49页 |
6.5 举办不扰民的马拉松赛,马拉松扰民现象难以规避 | 第49-50页 |
6.6 中外赛事关系主体价值取向的社会根源 | 第50-55页 |
6.6.1 政府管理体制的弊病 | 第50-51页 |
6.6.2 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 | 第51-52页 |
6.6.3 物质支撑下的仪式性 | 第52页 |
6.6.4 社会责任感缺位 | 第52-53页 |
6.6.5 人文关怀的缺失 | 第53-54页 |
6.6.6 行业法律法规的空白 | 第54-55页 |
7 马拉松赛事在中国的未来发展之路 | 第55-57页 |
7.1 马拉松赛道值得关注——城市形象宣传,激活旅游市场 | 第55页 |
7.2 跑马生意不仅是赞助——博览会、训练营及其衍生品 | 第55-56页 |
7.3 马拉松成为社交方式——混圈子、搭人脉、品牌营销 | 第56页 |
7.4 马拉松推动产业发展——卖装备、做服务 | 第56-57页 |
8.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附录一 | 第60-62页 |
附录二 | 第62-64页 |
附录三 | 第64-6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