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GFFT和等效磁流法的天线近场测量软件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5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10页 |
1.2 天线近远场变换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3-15页 |
第二章 近场测量理论研究 | 第15-25页 |
2.1 引言 | 第15页 |
2.2 电磁场各区域的划分 | 第15-16页 |
2.3 天线近场与远场对比 | 第16-17页 |
2.4 天线近场测量方法研究 | 第17-24页 |
2.4.1 等效原理 | 第18-21页 |
2.4.2 矩量法 | 第21-22页 |
2.4.3 共轭梯度快速傅里叶变换算法 | 第22-24页 |
2.4.4 近-远场变换 | 第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仿真研究与分析 | 第25-32页 |
3.1 近场采样面尺寸对近远场反演的影响 | 第26-27页 |
3.2 近场采样间隔对近远场反演的影响 | 第27-29页 |
3.3 精度设置对近远场反演的影响 | 第29-3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天线近场测量软件系统方案设计 | 第32-44页 |
4.1 引言 | 第32-33页 |
4.2 天线近场测量系统需求分析 | 第33-34页 |
4.2.1 用户需求分析 | 第33页 |
4.2.2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 第33-34页 |
4.3 系统设计的原则 | 第34-35页 |
4.4 软件开发环境 | 第35-36页 |
4.5 系统软件开发流程 | 第36-43页 |
4.5.1 总体设计 | 第36-37页 |
4.5.2 系统软件开发主流程 | 第37-38页 |
4.5.3 数据采集流程 | 第38-41页 |
4.5.4 上位机与下位机的通信 | 第41-4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天线近场测量系统软件功能实现 | 第44-74页 |
5.1 人机交互界面 | 第44-52页 |
5.1.1 主界面 | 第44-45页 |
5.1.2 设置界面 | 第45-51页 |
5.1.3 监控界面 | 第51-52页 |
5.2 数据采集 | 第52-57页 |
5.2.1 探头坐标采集 | 第53-54页 |
5.2.2 天线近场场值采集 | 第54-57页 |
5.3 数据处理模块 | 第57-61页 |
5.3.1 天线近远场变换算法 | 第57-60页 |
5.3.2 波瓣宽度 | 第60-61页 |
5.3.3 天线增益 | 第61页 |
5.4 软件辅助功能 | 第61-73页 |
5.4.1 坐标转换 | 第61-65页 |
5.4.2 平滑 | 第65-66页 |
5.4.3 归一化 | 第66页 |
5.4.4 改变背景颜色 | 第66-67页 |
5.4.5 坐标轴编辑 | 第67-68页 |
5.4.6 参数显示 | 第68页 |
5.4.7 截图 | 第68-69页 |
5.4.8 打印 | 第69-72页 |
5.4.9 软件帮助 | 第72-73页 |
5.5 章节小结 | 第73-74页 |
第六章 数据库模块的设计 | 第74-81页 |
6.1 数据库概述 | 第74页 |
6.2 数据库选择 | 第74-75页 |
6.3 关系数据库语句SQL | 第75-76页 |
6.4 ADO体系结构以及操作方式 | 第76-78页 |
6.4.1 ADO的操作方式 | 第76-77页 |
6.4.2 ADO的体系结构 | 第77-78页 |
6.4.3 ADO的数据控件 | 第78页 |
6.5 数据库的设计 | 第78-80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七章 总结展望 | 第81-83页 |
7.1 工作总结 | 第81页 |
7.2 展望未来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攻硕期间发表论文 | 第90页 |
攻硕期间申请专利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