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前言 | 第9-11页 |
一、公告送达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11-14页 |
(一) 公告送达的概念及法律地位 | 第11-12页 |
1. 公告送达的概念 | 第11页 |
2. 公告送达的法律地位 | 第11-12页 |
(二) 公告送达的特征 | 第12-13页 |
1. 公告送达的拟制性 | 第12页 |
2. 非普遍适用性 | 第12页 |
3. 通过媒介传播 | 第12页 |
4. 方式和程序的严格性 | 第12-13页 |
(三) 公告送达的功能 | 第13页 |
1. 公告送达的一般功能 | 第13页 |
2. 公告送达的特殊功能 | 第13页 |
(四) 公告送达的局限性 | 第13-14页 |
二、域外公告送达制度的比较评析 | 第14-20页 |
(一) 德国 | 第14-15页 |
1. 公告送达的适用情形 | 第14页 |
2. 公示送达的方式 | 第14页 |
3. 公告送达的生效时间 | 第14-15页 |
4. 公告送达的溯及力 | 第15页 |
(二) 日本 | 第15-16页 |
1. 公告送达适用的情形 | 第15页 |
2. 公告送达的方式 | 第15页 |
3. 公告送达效力产生时间 | 第15页 |
4. 公告送达的意思表示到达 | 第15-16页 |
(三) 台湾地区 | 第16页 |
1. 公告送达的情形 | 第16页 |
2. 公示送达的方式 | 第16页 |
3. 公示送达的生效时间 | 第16页 |
4. 附卷 | 第16页 |
(四) 澳门地区 | 第16-17页 |
1. 公示传唤的适用情形 | 第17页 |
2. 公示传唤的方式 | 第17页 |
3. 公示传唤的内容 | 第17页 |
4. 公示传唤的生效时间 | 第17页 |
(五) 评析 | 第17-20页 |
三、我国公告送达的适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0-26页 |
(一) 我国公告送达的适用现状——以某基层法院公告送达的情况为样本分析 | 第20-22页 |
1. 公告送达案件占受理的民事案件的比重偏高 | 第20页 |
2. 公告送达案件中被公告送达当事人到庭率低 | 第20-21页 |
3. 公告送达案件案由相对集中 | 第21-22页 |
4. 公告格式固化 | 第22页 |
(二) 我国公告送达存在的问题 | 第22-26页 |
1. 公告送达的错误适用和适用瑕疵 | 第22-23页 |
2. 公告送达的方式和媒介选择相对固定 | 第23-24页 |
3. 卷宗记载内容不规范 | 第24页 |
4. 法院审批公告送达的程序规则不统一 | 第24页 |
5. “用其他方法无法送达”标准的模糊 | 第24-26页 |
四、公告送达制约因素剖析 | 第26-31页 |
(一) 立法层面的原因 | 第26-29页 |
1. 公告送达的适用条件不明确 | 第26-28页 |
2. 公告送达的适用程序缺失 | 第28页 |
3. 公告期间过长 | 第28-29页 |
4. 公告送达纠正机制的缺失 | 第29页 |
(二) 当事人方面的原因 | 第29-30页 |
(三) 法院方面的原因 | 第30-31页 |
五、完善我国民事公告送达制度的思考 | 第31-37页 |
(一) 明确公告送达的适用原则 | 第31-32页 |
1. 慎用原则 | 第31页 |
2. 穷尽送达原则 | 第31页 |
3. 当事人参与原则 | 第31-32页 |
(二) 完善公告送达的立法规定 | 第32-35页 |
1. 严格界定公告送达的适用条件 | 第32页 |
2. 明确公告送达的审查程序 | 第32-33页 |
3. 完善公告送达的救济程序 | 第33页 |
4. 强化缺席审判的证据审查 | 第33-34页 |
5. 拓宽公告送达的信息发布渠道 | 第34-35页 |
6. 缩短公告生效期间 | 第35页 |
(三) 完善公告送达的司法操作 | 第35-37页 |
1. 规范公告格式 | 第35-36页 |
2. 规范公告送达的卷宗记载 | 第36页 |
3. 设立专门化的送达组 | 第36-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