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学智库的比较研究--以哈佛大学贝尔弗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和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为个案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9-21页 |
|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 二、研究对象及意义 | 第11-12页 |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4页 |
| 四、文献综述 | 第14-21页 |
| 一、智库与大学智库 | 第21-25页 |
| (一) 智库的含义与分类 | 第21-22页 |
| 1、智库的含义 | 第21页 |
| 2、智库的分类 | 第21-22页 |
| (二) 大学智库的特点与功能 | 第22-25页 |
| 1、大学智库的产生 | 第22页 |
| 2、大学智库的特点 | 第22-25页 |
| 二、哈佛大学贝尔弗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 | 第25-39页 |
| (一) 建立与发展 | 第25-26页 |
| (二) 运行机制 | 第26-35页 |
| 1、人员构成与组织管理 | 第26-29页 |
| 2、研究项目与计划 | 第29-31页 |
| 3、资金来源 | 第31-33页 |
| 4、贝尔弗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的传播策略 | 第33-35页 |
| (三) 影响力 | 第35-39页 |
| 三、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 | 第39-47页 |
| (一) 建立与发展 | 第39-40页 |
| (二) 运行机制 | 第40-45页 |
| 1、人员构成与组织架构 | 第40-42页 |
| 2、相关研究项目 | 第42-44页 |
| 3、资金保障 | 第44页 |
| 4、传播策略 | 第44-45页 |
| (三) 影响力 | 第45-47页 |
| 四、比较研究 | 第47-52页 |
| (一) 共性 | 第47页 |
| (二) 差异 | 第47-52页 |
| 1、政治文化背景差异 | 第47-48页 |
| 2、人员构成及管理机制不同 | 第48-49页 |
| 3、资金筹措机制不同 | 第49页 |
| 4、政策影响力不同 | 第49-50页 |
| 5、传播机制不同 | 第50-52页 |
| 五、对我国大学智库建设的启示 | 第52-56页 |
| (一) 改进人员构成与管理机制 | 第52-53页 |
| 1、人员构成方面 | 第52页 |
| 2、人员管理方面 | 第52-53页 |
| (二) 完善项目运作和资金筹措机制 | 第53-54页 |
| 1、项目运作方面 | 第53-54页 |
| 2、资金筹措机制方面 | 第54页 |
| (三) 提高思想传播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 第54-56页 |
| 1、传播策略方面 | 第54-55页 |
| 2、国际影响力方面 | 第55-56页 |
| 结语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