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棕鞭毛藻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1.1 棕鞭毛藻的生物学特征 | 第10页 |
1.1.2 棕鞭毛藻的生态作用 | 第10-11页 |
1.1.3 棕鞭毛藻的毒性 | 第11-12页 |
1.2 金藻水华 | 第12页 |
1.3 金藻的毒性 | 第12-15页 |
1.3.1 光的影响 | 第13页 |
1.3.2 盐度的影响 | 第13-14页 |
1.3.3 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盐的影响 | 第14页 |
1.3.4 添加有机物的影响 | 第14页 |
1.3.5 水体pH值和阳离子的影响 | 第14-15页 |
1.4 金藻毒素的化学结构 | 第15页 |
1.5 金藻水华暴发时的水体特征及对鱼类的危害 | 第15-16页 |
1.6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1.6.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6.2 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2章 棕鞭毛藻关键组分的提取与分析 | 第19-32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3页 |
2.2.1 两种藻类和枝角类的培养 | 第19-20页 |
2.2.2 棕鞭毛藻粗毒素的提取 | 第20页 |
2.2.3 棕鞭毛藻粗毒素的测定 | 第20-22页 |
2.2.4 棕鞭毛藻氨基酸和脂肪酸成分的检测 | 第22页 |
2.2.5 实验所用试剂、仪器 | 第22页 |
2.2.6 数据分析 | 第22-23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23-29页 |
2.3.1 棕鞭毛藻粗毒素对中华拟同形溞的急性毒性实验 | 第23页 |
2.3.2 棕鞭毛藻粗毒素溶血活性的测定 | 第23-24页 |
2.3.3 棕鞭毛藻粗毒素的鱼毒性的测定 | 第24页 |
2.3.4 棕鞭毛藻的元素分析 | 第24页 |
2.3.5 棕鞭毛藻的氨基酸成分分析 | 第24-26页 |
2.3.6 棕鞭毛藻的脂肪酸分析 | 第26-29页 |
2.4 讨论 | 第29-30页 |
2.4.1 棕鞭毛藻粗毒素对中华拟同形溞的急性毒性实验 | 第29页 |
2.4.2 棕鞭毛藻的溶血活性测定 | 第29-30页 |
2.4.3 棕鞭毛藻的鱼毒性测定 | 第30页 |
2.4.4 棕鞭毛藻和斜生栅藻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的比较 | 第30页 |
2.5 结论 | 第30-32页 |
第3章 棕鞭毛藻对中华拟同形溞生活史的影响 | 第32-43页 |
3.1 引言 | 第32-33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3.2.1 两种藻类的培养 | 第33页 |
3.2.2 中华拟同形溞的培养 | 第33页 |
3.2.3 生活史实验 | 第33-34页 |
3.2.4 滤食率实验 | 第34-35页 |
3.2.5 数据分析 | 第35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35-40页 |
3.3.1 中华拟同形溞生活史参数的变化 | 第35-39页 |
3.3.2 中华拟同形溞滤食率的变化 | 第39-40页 |
3.4 讨论 | 第40-41页 |
3.5 结论 | 第41-43页 |
第4章 棕鞭毛藻滤液对中华拟同形溞生活史的影响 | 第43-52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3-45页 |
4.2.1 两种藻类的培养 | 第43-44页 |
4.2.2 棕鞭毛藻滤液的制备 | 第44-45页 |
4.2.3 中华拟同形溞的培养 | 第45页 |
4.2.4 实验设计 | 第45页 |
4.2.5 取样与观察 | 第45页 |
4.2.6 数据分析 | 第45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45-50页 |
4.3.1 中华拟同形溞的存活率与蜕皮次数的变化 | 第45-47页 |
4.3.2 中华拟同形溞首次生殖时间和体长的变化 | 第47-48页 |
4.3.3 中华拟同形溞繁殖量的变化 | 第48-50页 |
4.4 讨论 | 第50-51页 |
4.5 结论 | 第51-52页 |
第5章 棕鞭毛藻对中华拟同形溞几种抗胁迫蛋白的影响 | 第52-62页 |
5.1 引言 | 第52页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2-54页 |
5.2.1 藻类的培养 | 第53页 |
5.2.2 中华拟同形溞的培养 | 第53页 |
5.2.3 棕鞭毛藻对中华拟同形溞抗胁迫蛋白的影响 | 第53-54页 |
5.2.4 数据分析 | 第54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54-59页 |
5.3.1 棕鞭毛藻胁迫对中华拟同形溞酶活性的影响 | 第54-58页 |
5.3.2 棕鞭毛藻胁迫对中华拟同形溞HSP-70活性的影响 | 第58-59页 |
5.4 讨论 | 第59-61页 |
5.4.1 棕鞭毛藻对中华拟同形溞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 第59-60页 |
5.4.2 棕鞭毛藻对中华拟同形溞非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 第60-61页 |
5.4.3 棕鞭毛藻对中华拟同形溞热休克蛋白的影响 | 第61页 |
5.5 结论 | 第61-62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的学术会议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