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测度及政府策略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4-25页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第14-16页
        1.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1.2 研究目的第15页
        1.1.3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2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6-19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9-21页
        1.2.3 国内外研究简评第21-22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2-23页
        1.3.1 研究内容第22页
        1.3.2 研究方法第22-23页
    1.4 研究路线与创新点第23-25页
        1.4.1 研究路线第23页
        1.4.2 创新点第23-25页
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测度及政府策略的基础理论第25-29页
    2.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测度及政府策略的基本认识第25-26页
        2.1.1 相关概念界定第25页
        2.1.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测度标准第25-26页
        2.1.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政府策略的关系第26页
    2.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测度及政府策略的理论基础第26-28页
        2.2.1 区域协同理论第26-27页
        2.2.2 政府职能理论第27页
        2.2.3 激励性规制理论第27-28页
    2.3 本章小结第28-29页
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ISSP指标体系构建第29-35页
    3.1 ISSP指标设计第29-30页
        3.1.1 ISSP指标设计的总体框架第29页
        3.1.2 ISSP指标设计的基本思路第29-30页
    3.2 ISSP指标体系构建第30-34页
        3.2.1 ISSP指标体系的权重设计第30-34页
        3.2.2 ISSP指标体系的数据处理第34页
    3.3 本章小结第34-35页
4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的测度分析第35-43页
    4.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总体概况第35-36页
        4.1.1 区域经济划分方法第35页
        4.1.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第35-36页
    4.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测度第36-42页
        4.2.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整体水平测度第36页
        4.2.2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测度第36-38页
        4.2.3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测度第38-39页
        4.2.4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测度第39-41页
        4.2.5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测度第41-42页
    4.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基本结论第42页
        4.3.1 先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基本结论第42页
        4.3.2 后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基本结论第42页
    4.4 本章小结第42-43页
5 基于ISSP视角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分析第43-51页
    5.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第43-46页
        5.1.1 经济增长缓慢第43-44页
        5.1.2 经济结构不合理第44页
        5.1.3 公共服务水平较低第44-45页
        5.1.4 发展潜力的经济转化较差第45-46页
    5.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成因第46-50页
        5.2.1 经济增长缺乏内生动力第46-47页
        5.2.2 中央财政支持力度薄弱第47-48页
        5.2.3 公共服务资金投入不足第48-50页
        5.2.4 资源开发利用机制落后第50页
    5.3 本章小结第50-51页
6 完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府策略建议第51-55页
    6.1 先发区域经济发展的政府策略建议第51-52页
        6.1.1 建立多方参与的区域公共治理机制第51页
        6.1.2 制定经济结构转型的新型产业政策第51-52页
    6.2 后发区域经济发展的政府策略建议第52-54页
        6.2.1 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第52-53页
        6.2.2 提供更加积极的财政支持第53页
        6.2.3 重点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第53-54页
        6.2.4 建立高效环保的自然资源开发机制第54页
    6.3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结论第55-57页
参考文献第57-6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3-64页
致谢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一带一盟”对接下中俄建立FTA的经济效应与障碍破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