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3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有机发光材料基本概述 | 第14-27页 |
·有机发光材料的特点及分类 | 第14-18页 |
·有机小分子电致发光材料和高分子聚合物电致发光材料 | 第14-16页 |
·有机荧光和磷光电致发光材料 | 第16-17页 |
·金属配合物和稀土配合物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 第17-18页 |
·不同功能层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 第18-20页 |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所构造的器件结构 | 第20-23页 |
·有机发光材料所构造器件光电特性表征的性能参数 | 第23-2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7-29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29-30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3页 |
·研究过程和方法 | 第30-31页 |
·研究内容 | 第31页 |
·章节安排 | 第31-33页 |
第二章 基本理论和设备仪器 | 第33-43页 |
·有机发光材料光电特性的理论基础 | 第33-41页 |
·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分子轨道理论 | 第33-35页 |
·有机半导体材料的能带理论 | 第35-38页 |
·基态与激发态 | 第35-36页 |
·电子能级和电子跃迁 | 第36-38页 |
·有机电致发光的过程 | 第38-41页 |
·样品制备及测试仪器 | 第41-43页 |
·多源有机分子气相沉积系统 | 第41-42页 |
·测试设备 | 第42-43页 |
第三章 锌金属配合物光电特性研究 | 第43-73页 |
·锌金属配合物FHQZn的光电特性研究 | 第44-51页 |
·有机材料结构和器件制备工艺 | 第44-45页 |
·锌金属配合物FHQZn的光电特性 | 第45-48页 |
·FHQZn制备白光器件的光电特性 | 第48-51页 |
·锌金属配合物BFHQZn的光电特性研究 | 第51-58页 |
·有机材料结构和器件制备工艺 | 第51-52页 |
·锌金属配合物BFHQZn的光电特性 | 第52-54页 |
·BFHQZn制备白光器件的光电特性 | 第54-58页 |
·锌金属配合物CzHQZn的光电特性研究 | 第58-64页 |
·有机材料结构和器件制备工艺 | 第58-59页 |
·CzHQZn制备黄光器件的光电特性 | 第59-63页 |
·CzHQZn制备白光器件的光电特性 | 第63-64页 |
·锌金属配合物MCzHQZn的光电特性研究 | 第64-68页 |
·有机材料结构和器件制备工艺 | 第64-65页 |
·MCzHQZn制备器件的光电特性 | 第65-68页 |
·Zn(C_(19)H_(12)N_4)_2(C_7H_4O_6S)H_2O的合成和表征 | 第68-70页 |
·配合物的合成过程 | 第68页 |
·表征和结果讨论 | 第68-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3页 |
第四章 铱金属配合物磷光敏化作用研究 | 第73-101页 |
·重金属配合物的磷光敏化作用 | 第74-75页 |
·Ir(ppy)_3磷光敏化rubrene的光电特性研究 | 第75-80页 |
·有机材料结构和器件制备工艺 | 第75-77页 |
·磷光敏化rubrene的白光器件的光电特性 | 第77-80页 |
·Ir(ppy)_3磷光敏化ADN的光电特性研究 | 第80-85页 |
·有机材料结构和器件制备工艺 | 第80-82页 |
·磷光敏化ADN的白光器件的光电特性 | 第82-85页 |
·Ir(ppy)_3磷光敏化CzHQZn的光电特性研究 | 第85-98页 |
·有机材料结构和器件制备工艺 | 第85-86页 |
·磷光敏化CzHQZn的黄绿光和白光器件的光电特性 | 第86-98页 |
·不同CzHQZn掺杂浓度对黄绿光器件光电特性的影响 | 第86-92页 |
·不同CzQHZn厚度对黄绿光器件光电特性的影响 | 第92-94页 |
·启亮电压与掺杂发光层厚度变化的关系 | 第94页 |
·非磷光敏化和磷光敏化黄/白光器件的性能比较 | 第94-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101页 |
第五章 铱金属配合物光电特性研究 | 第101-111页 |
·利用混合母体结构的Ir(piq)_3的光电特性研究 | 第101-106页 |
·有机材料结构和器件制备工艺 | 第101-102页 |
·不同Ir(piq)_3掺杂浓度对发光材料光电特性的影响 | 第102-106页 |
·物理共混方法改善发光材料的光电特性 | 第106-110页 |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1-115页 |
·全文结论 | 第111-113页 |
·研究展望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5页 |
致谢 | 第125-12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 | 第127-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