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选题由来 | 第8-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荀子社会治理理念及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亚里士多德社会治理理念及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荀子与亚里士多德比较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5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15-16页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6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荀子与亚里士多德社会治理理念的产生背景 | 第18-25页 |
2.1 荀子社会治理理念的产生背景 | 第18-21页 |
2.2 亚里士多德社会治理理念的产生背景 | 第21-22页 |
2.3 二者社会治理理念产生背景的比较 | 第22-25页 |
第三章 荀子与亚里士多德社会治理理念的逻辑起点 | 第25-34页 |
3.1 荀子对人性的思考 | 第25-28页 |
3.2 亚里士多德对人性的思考 | 第28-31页 |
3.2.1 人是理性的动物 | 第29-30页 |
3.2.2 人是政治的动物 | 第30-31页 |
3.3 二者人性思考的比较 | 第31-34页 |
第四章 荀子与亚里士多德社会治理理念的核心概念 | 第34-43页 |
4.1 荀子社会治理理念的核心概念 | 第34-37页 |
4.2 亚里士多德社会治理理念的核心概念 | 第37-40页 |
4.2.1 一般的正义 | 第38-39页 |
4.2.2 具体的正义 | 第39-40页 |
4.3 二者社会治理理念核心概念的比较 | 第40-43页 |
第五章 荀子与亚里士多德社会治理理念的主要内容 | 第43-56页 |
5.1 荀子社会治理理念的主要内容 | 第43-49页 |
5.1.1 作为主要内容的隆礼重法 | 第43-45页 |
5.1.2 作为政治理想的尊君尚贤 | 第45-47页 |
5.1.3 作为辅助手段的教育教化 | 第47页 |
5.1.4 作为统治策略的王霸并用 | 第47-49页 |
5.2 亚里士多德社会治理理念的主要内容 | 第49-54页 |
5.2.1 人治和法治的关系 | 第49-51页 |
5.2.2 最佳政体与次佳政体 | 第51-53页 |
5.2.3 教育的重要作用 | 第53-54页 |
5.3 二者社会治理理念主要内容的比较 | 第54-56页 |
第六章 荀子与亚里士多德社会治理理念的影响及当代启示 | 第56-61页 |
6.1 荀子社会治理理念的影响 | 第56-58页 |
6.2 亚里士多德社会治理理念的影响 | 第58-59页 |
6.3 二者社会治理理念的当代启示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科研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