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学与热处理论文--金属材料论文--钢论文--钢的组织与性能论文

铁素体/珠光体型钢板内部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第13-16页
ABSTRACT第16-20页
第一章 绪论第21-53页
    1.1 引言第21页
    1.2 低合金高强度钢的发展及研究现状第21-23页
    1.3 微合金化技术第23-26页
        1.3.1 Nb元素的析出行为第24-25页
        1.3.2 V元素的析出行为第25页
        1.3.3 Ti元素的析出行为第25-26页
    1.4 TMCP工艺研究现状第26-30页
        1.4.1 控制轧制工艺第26-28页
        1.4.2 控制冷却工艺第28-30页
    1.5 中厚板轧后热处理第30-31页
    1.6 低合金高强度钢的强韧化技术第31-35页
        1.6.1 晶粒细化第32页
        1.6.2 固溶强化第32-33页
        1.6.3 析出强化第33-34页
        1.6.4 位错强化第34页
        1.6.5 亚晶强化第34-35页
    1.7 低合金高强度钢连铸坯及钢板中的缺陷第35-41页
        1.7.1 连铸坯中心偏析第35-38页
            1.7.1.1 形成机理第35-36页
            1.7.1.2 控制措施第36-38页
        1.7.2 钢板分层缺陷第38-41页
            1.7.2.1 形成机理第39-40页
            1.7.2.2 控制措施第40-41页
    1.8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第41-42页
        1.8.1 研究目的第41页
        1.8.2 主要研究内容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53页
第二章 本文涉及的主要试验方法第53-59页
    2.1 试验钢的熔炼及轧制第53-54页
    2.2 力学性能测试第54-55页
        2.2.1 拉伸性能试验第54页
        2.2.2 夏比冲击试验第54页
        2.2.3 维氏硬度试验第54-55页
    2.3 微观组织观察第55页
        2.3.1 金相显微镜观察第55页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第55页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第55页
    2.4 成分分析第55-57页
        2.4.1 俄歇扫描微探针分析第55-56页
        2.4.2 光电直读光谱仪分析第56-57页
        2.4.3 金属原位分析仪分析第57页
    2.5 X射线物相分析第57页
    2.6 电阻率测定试验第57-58页
    2.7 相变过程模拟第58页
        2.7.1 热膨胀试验第58页
        2.7.2 Gleeble热/力模拟试验第58页
    参考文献第58-59页
第三章 合金成分减量化设计及TMCP工艺优化第59-95页
    3.1 引言第59页
    3.2 合金成分和显微组织设计第59-67页
        3.2.1 合金元素作用分析及含量设计第59-62页
            3.2.1.1 C、Mn、Si元素第59-60页
            3.2.1.2 微合金元素Nb、V、Ti第60-61页
            3.2.1.3 Al、B元素第61-62页
            3.2.1.4 P、S元素第62页
        3.2.2 显微组织设计第62-65页
        3.2.3 力学性能和焊接性能分析第65-67页
            3.2.3.1 力学性能分析第65-66页
            3.2.3.2 焊接性能分析第66-67页
    3.3 TMCP工艺优化第67-88页
        3.3.1 试验钢的热/力模拟试验第67-70页
        3.3.2 奥氏体化温度测定第70-73页
        3.3.3 再结晶曲线测定第73-84页
            3.3.3.1 静态再结晶曲线测定第73-75页
            3.3.3.2 真应力—真应变曲线测定第75-79页
            3.3.3.3 CCT曲线测定第79-84页
        3.3.4 控制轧制工艺优化第84-87页
            3.3.4.1 轧制温度第84-86页
            3.3.4.2 道次变形量第86-87页
        3.3.5 控制冷却工艺优化第87-88页
    3.4 工业化试验第88-89页
    3.5 本章小结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95页
第四章 钢板中的析出相及其强韧化机理第95-116页
    4.1 引言第95页
    4.2 微合金碳氮化物析出热力学与动力学第95-102页
        4.2.1 微合金碳氮化物析出热力学第95-99页
            4.2.1.1 铌化物析出热力学第95-97页
            4.2.1.2 钒化物析出热力学第97-98页
            4.2.1.3 钛化物析出热力学第98-99页
        4.2.2 微合金碳氮化物析出动力学第99-102页
    4.3 微合金碳氮化物形态和分布第102-108页
        4.3.1 TiN粒子形态和分布第102-106页
        4.3.2 VC粒子形态和分布第106-108页
        4.3.3 Nb(C,N)粒子形态和分布第108页
    4.4 钢板的强韧化机理第108-111页
        4.4.1 强化机理第108-110页
        4.4.2 韧化机理第110-111页
    4.5 本章小结第111-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16页
第五章 连铸坯的内部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第116-139页
    5.1 引言第116页
    5.2 试验方案第116-118页
        5.2.1 连铸坯成分分布测定第116-117页
        5.2.2 Gleeble热/力模拟试验第117-118页
    5.3 连铸坯成分分布和其对相变的影响第118-127页
        5.3.1 连铸坯宏观形貌第118页
        5.3.2 连铸坯成分分布第118-124页
            5.3.2.1 C元素和Mn元素第118-121页
            5.3.2.2 S元素和P元素第121-124页
        5.3.3 连铸坯成分分布对相变的影响第124-127页
    5.4 连铸坯内部质量的影响因素第127-135页
        5.4.1 钢水过热度第127-128页
        5.4.2 二冷水强度第128-131页
        5.4.3 拉速第131-132页
        5.4.4 电磁搅拌第132-133页
        5.4.5 轻压下技术第133-135页
    5.5 本章小结第135页
    参考文献第135-139页
第六章 工业化生产的钢板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第139-178页
    6.1 引言第139页
    6.2 钢板生产工艺及试验方案第139-142页
        6.2.1 钢板生产工艺第139-140页
        6.2.2 试验方案第140-142页
            6.2.2.1 试验材料第140页
            6.2.2.2 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分析第140-141页
            6.2.2.3 化学成分分析第141页
            6.2.2.4 热处理试验第141-142页
    6.3 无分层缺陷钢板微观组织和断口形貌第142-144页
    6.4 有分层缺陷钢板断口形貌第144-148页
        6.4.1 拉伸断口形貌第144-145页
        6.4.2 冲击断口形貌第145-146页
        6.4.3 Z向拉伸断口形貌第146-148页
    6.5 有分层缺陷钢板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第148-152页
        6.5.1 微观组织第148-151页
        6.5.2 力学性能第151-152页
    6.6 钢板分层缺陷的形成机理探讨第152-158页
        6.6.1 异常偏析带与分层缺陷的关系第152-153页
        6.6.2 混晶组织与分层缺陷的关系第153-154页
        6.6.3 硫化物夹杂与分层缺陷的关系第154-158页
    6.7 异常偏析带的形成机理第158-163页
        6.7.1 异常偏析带的化学成分分布第158-161页
        6.7.2 异常偏析带形成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原因第161-163页
    6.8 有分层缺陷钢板的轧后热处理工艺研究第163-172页
        6.8.1 正火处理工艺对钢板力学性能和微观组织的影响第164-171页
        6.8.2 正火处理对Mn和C偏析的影响第171-172页
    6.9 本章小结第172-173页
    参考文献第173-178页
第七章 结论第178-181页
    7.1 主要结论第178-179页
    7.2 主要创新点第179-181页
致谢第181-18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和获得的奖励第183-185页
附件第185-197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97页

论文共1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流量插装式伺服阀的设计与控制方法研究
下一篇:大跨钢网格结构地震避难所抗震设计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