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涡流传感器的油罐车腐蚀检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油罐车腐蚀检测的方法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涡流检测的发展历程 | 第13-14页 |
1.4 国内外涡流检测的现状 | 第14-15页 |
1.5 国内涡流检测的未来发展方向 | 第15页 |
1.6 涡流检测技术的最新进展 | 第15-19页 |
1.7 论文的创新点和结构安排 | 第19-21页 |
1.7.1 论文创新点 | 第19页 |
1.7.2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涡流检测的理论分析 | 第21-31页 |
2.1 涡流检测的原理 | 第21页 |
2.2 阻抗分析法 | 第21-27页 |
2.2.1 线圈的阻抗 | 第22-23页 |
2.2.2 耦合线圈的阻抗 | 第23-24页 |
2.2.3 反射阻抗和视在阻抗 | 第24-26页 |
2.2.4 阻抗平面图 | 第26页 |
2.2.5 阻抗平面图的归—化处理 | 第26-27页 |
2.3 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 | 第27-29页 |
2.3.1 被测材料特性的影响 | 第27-28页 |
2.3.2 探头线圈参数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 第28-29页 |
2.3.3 三大效应对涡流检测的影响 | 第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涡流检测的探头设计 | 第31-49页 |
3.1 探头的设计方法 | 第31-32页 |
3.2 涡流检测探头的结构 | 第32-35页 |
3.2.1 检测线圈探头的分类 | 第32-33页 |
3.2.2 涡流检测线圈的使用方式 | 第33-35页 |
3.3 传感器探头的设计 | 第35-36页 |
3.3.1 激励线圈的设计 | 第35页 |
3.3.2 检测线圈的设计 | 第35-36页 |
3.4 激励线圈和检测线圈的位置分布 | 第36-37页 |
3.5 涡流检测线圈的尺寸参数设计 | 第37-43页 |
3.5.1 矩形检测线圈轴向磁场分布模型 | 第38页 |
3.5.2 单层矩形线圈轴线上的磁感强度 | 第38-40页 |
3.5.3 简化目标函数 | 第40-42页 |
3.5.4 激励频率的确定 | 第42-43页 |
3.6 漆包线线径和匝数的确定 | 第43-44页 |
3.6.1 漆包线线径的选择 | 第43-44页 |
3.7 磁芯的设计 | 第44-45页 |
3.8 电磁干扰的抑制 | 第45-46页 |
3.9 探头的骨架和外壳设计 | 第46-47页 |
3.10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涡流检测探头的制作 | 第49-55页 |
4.1 骨架、外壳及磁芯的制作要求 | 第49页 |
4.2 线圈的绕制 | 第49-51页 |
4.2.1 准备工作 | 第50页 |
4.2.2 线圈的绕制工艺 | 第50-51页 |
4.3 线圈的接线 | 第51-52页 |
4.4 涡流检测探头的组装与灌封 | 第52-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五章 涡流检测电路设计与仿真 | 第55-65页 |
5.1 数据采集处理系统的总体框架 | 第55-56页 |
5.2 激励信号源电路设计仿真 | 第56-62页 |
5.2.1 信号源设计 | 第56-57页 |
5.2.2 正弦信号调制与仿真 | 第57-62页 |
5.3 放大电路设计仿真 | 第62-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六章 传感器的测试与数据分析 | 第65-69页 |
6.1 测试系统的搭建 | 第65页 |
6.2 测试试件的准备 | 第65-66页 |
6.3 数据采集与分析 | 第66-67页 |
6.4 缺陷深度与信号幅值关系的验证 | 第67-68页 |
6.5 传感器的标定 | 第68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七章 总结及展望 | 第69-71页 |
7.1 论文总结 | 第69-70页 |
7.2 现有的不足和展望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