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21页 |
1.1 蒲氏钩蝠蛾及湖南棒蝠蛾研究概述 | 第10-14页 |
1.1.1 蒲氏钩蝠蛾概述 | 第10-12页 |
1.1.1.1 蒲氏钩蝠蛾形态及分类学研究 | 第11页 |
1.1.1.2 蒲氏钩蝠蛾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11-12页 |
1.1.1.3 蒲氏钩蝠蛾幼虫免疫机制及体内寄生菌检测研究 | 第12页 |
1.1.1.4 蒲氏钩蝠蛾耐寒性研究 | 第12页 |
1.1.2 湖南棒蝠蛾概述 | 第12-14页 |
1.1.2.1 湖南棒蝠蛾形态及分类学研究 | 第13-14页 |
1.1.2.2 湖南棒蝠蛾生活史研究 | 第14页 |
1.2 鳞翅目线粒体概述 | 第14-19页 |
1.2.1 鳞翅目线粒体特征 | 第14-16页 |
1.2.2 鳞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的应用 | 第16-17页 |
1.2.3 鳞翅目基因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2章 蒲氏钩蝠蛾及湖南棒蝠蛾线粒基因组序列扩增与分析 | 第21-52页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1-27页 |
2.1.1 实验样品采集 | 第21页 |
2.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21-22页 |
2.1.3 实验方法 | 第22-27页 |
2.1.3.1 样品总DNA的提取 | 第23页 |
2.1.3.2 PCR引物设计 | 第23-25页 |
2.1.3.3 序列扩增 | 第25-26页 |
2.1.3.4 PCR产物的检验与测序 | 第26页 |
2.1.3.5 产物克隆 | 第26-27页 |
2.1.4 序列拼接、注释及分析 | 第27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7-46页 |
2.2.1 蒲氏钩蝠蛾线粒体基因组 | 第27-36页 |
2.2.1.1 基因组结构及碱基含量 | 第27-30页 |
2.2.1.2 蛋白质编码序列分析 | 第30-32页 |
2.2.1.3 t RNA与r RNA基因 | 第32-36页 |
2.2.1.4 AT富含区分析 | 第36页 |
2.2.2 湖南棒蝠蛾线粒体基因组 | 第36-45页 |
2.2.2.1 基因组结构及碱基含量 | 第36-39页 |
2.2.2.2 蛋白质编码序列分析 | 第39-41页 |
2.2.2.3 t RNA与r RNA分析 | 第41-45页 |
2.2.2.4 AT富含区分析 | 第45页 |
2.2.3 同源性分析 | 第45-46页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46-52页 |
2.3.1 两种蝠蛾线粒体基因组结构与碱基含量分析 | 第46-47页 |
2.3.2 两种蝠蛾线粒体蛋白质编码基因分析 | 第47-49页 |
2.3.3 两种蝠蛾线粒体t RNA基因与r RNA基因分析 | 第49-50页 |
2.3.4 两种蝠蛾昆虫线粒体AT富含区分析 | 第50页 |
2.3.5 蝙蝠蛾科线粒体基因组同源性分析及虫草鉴定标签序列的探讨 | 第50-52页 |
第3章 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编码序列及r RNA基因对鳞翅目系统发育系的探讨 | 第52-6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5页 |
3.1.1 物种选取 | 第52-54页 |
3.1.2 系统树的构建 | 第54-55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55-58页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58-61页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4.1 结论 | 第61-62页 |
4.2 本研究不足之处 | 第62页 |
4.3 展望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