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目的 | 第9-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3 研究目的及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12-13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1.2.1 国内生态补偿的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2.2 国外生态补偿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3.3 研究路线 | 第18-19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 | 第20-25页 |
2.1 概念解析 | 第20-22页 |
2.1.1 生态补偿 | 第20-21页 |
2.1.2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 | 第21-22页 |
2.1.3 流域生态补偿 | 第22页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2-23页 |
2.2.2 外部性理论 | 第23-25页 |
第3章 晋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第25-36页 |
3.1 晋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现状 | 第25-30页 |
3.1.1 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性显著 | 第25-27页 |
3.1.2 地质灾害严重 | 第27-28页 |
3.1.3 各地资源分布不均匀 | 第28-30页 |
3.2 晋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 第30-32页 |
3.2.1 上下游经济发展不平衡 | 第30-31页 |
3.2.2 流域社会发展不均 | 第31-32页 |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2-36页 |
3.3.1 自然环境方面:自然条件恶劣和地质复杂 | 第32-33页 |
3.3.2 重要诱因:大量水利工程的修建 | 第33-34页 |
3.3.3 历史原因:县域非均衡发展政策 | 第34-36页 |
第4章 国内外政府生态补偿实践经验借鉴 | 第36-41页 |
4.1 国外政府生态补偿实践经验借鉴 | 第36-38页 |
4.1.1 德国流域生态补偿的实践和补偿模式 | 第36页 |
4.1.2 美国农业政策中的生态补偿 | 第36-37页 |
4.1.3 哥伦比亚流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 | 第37-38页 |
4.2 国内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践和模式 | 第38-39页 |
4.2.1 福建省闽江、九龙江等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 第38页 |
4.2.2 浙江省生态补偿机制的探索 | 第38-39页 |
4.3 小结 | 第39-41页 |
第5章 政府主导的晋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 | 第41-51页 |
5.1 政府主导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总体思路 | 第41-42页 |
5.2 政府主导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理 | 第42-44页 |
5.2.1 补偿责任主体 | 第42-43页 |
5.2.2 补偿对象 | 第43页 |
5.2.3 补偿途径 | 第43-44页 |
5.3 政府主导的晋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 | 第44-51页 |
5.3.1 作为利益主导者的泉州市政府应积极进行“职责补偿” | 第44-47页 |
5.3.2 作为效益享用者的流域下游政府应主动进行“义务补偿” | 第47-48页 |
5.3.3 作为利益与风险直接承受者的流域上游政府应大力推进“自我补偿” | 第48-50页 |
5.3.4 小结 | 第50-51页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研究结论 | 第51-52页 |
研究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