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本选题研究领域历史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1.2.2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页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第13-15页 |
2 道岔基本结构及其原理 | 第15-27页 |
2.1 道岔控制电路简介 | 第15-21页 |
2.1.1 道岔的机械概述 | 第15-17页 |
2.1.2 交流道岔控制电路简介 | 第17-19页 |
2.1.3 交流道岔控制电路原理 | 第19-21页 |
2.2 多机牵引道岔控制电路智能分析仪功能需求分析 | 第21-27页 |
3 智能分析仪的硬件的设计与实现 | 第27-45页 |
3.1 硬件各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第27-36页 |
3.1.1 微处理器的选型 | 第27-29页 |
3.1.2 电源电路 | 第29页 |
3.1.3 离线驱动模块 | 第29-31页 |
3.1.4 道岔表示模块 | 第31页 |
3.1.5 在线检测模块 | 第31-32页 |
3.1.6 通信电路部分 | 第32-33页 |
3.1.7 多机牵引硬件实现 | 第33页 |
3.1.8 光电耦合开关 | 第33-34页 |
3.1.9 硬件部分工作步骤及多机牵引实现 | 第34-36页 |
3.2 故障智能诊断测试仪软件系统设计 | 第36-45页 |
3.2.1 测试仪软件整体设计 | 第36-38页 |
3.2.2 多机牵引的离线驱动子模块和表示检测模块 | 第38-40页 |
3.2.3 在线检测模块 | 第40-41页 |
3.2.4 通信模块 | 第41-44页 |
3.2.5 上位机模块 | 第44-45页 |
4 灰色关联分析理论与方法 | 第45-52页 |
4.1 灰色关联理论简介 | 第45-46页 |
4.1.1 灰色关联理论与灰色系统 | 第45页 |
4.1.2 灰色关联理论研究现状 | 第45-46页 |
4.2 灰色关联理论基础 | 第46-49页 |
4.2.1 灰色关联概念 | 第46-47页 |
4.2.2 几个关联度 | 第47-49页 |
4.3 灰色关联的计算 | 第49-52页 |
4.3.1 邓氏关联度的计算 | 第49-50页 |
4.3.2 灰色关联熵 | 第50页 |
4.3.3 信息熵与互信息 | 第50-52页 |
5 基于波形重构的灰色关联故障诊断 | 第52-61页 |
5.1 道岔/转辙机故障库 | 第52-57页 |
5.1.1 正常状态 | 第52-53页 |
5.1.2 故障分析 | 第53-55页 |
5.1.3 故障库建立 | 第55-57页 |
5.2 道岔故障诊断的实现 | 第57-61页 |
5.2.1 特征因子的提取 | 第57-60页 |
5.2.2 特征因子选择 | 第60-61页 |
6 灰色关联故障诊断实例与测试数据 | 第61-70页 |
6.1 S700K转辙机驱动与检测实例 | 第61-67页 |
6.1.1 测试仪的实现 | 第61-64页 |
6.1.2 联调联试 | 第64-67页 |
6.2 故障检测实例 | 第67-70页 |
6.2.1 朔黄铁路实例 | 第67-69页 |
6.2.2 故障识别与诊断统计分析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