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9-10页 |
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4-44页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第24-26页 |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6-41页 |
1.2.1 PMSM电驱动系统分析及设计研究现状 | 第26-28页 |
1.2.2 PMSM初始位置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第28-30页 |
1.2.3 PMSM低速无传感器技术研究现状 | 第30-35页 |
1.2.4 PMSM宽调速范围无传感器技术研究现状 | 第35-41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41-42页 |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42-44页 |
第二章 基于PMSM电驱动系统性能提升的多目标可视化设计 | 第44-78页 |
2.1 引言 | 第44-45页 |
2.2 PMSM电驱动系统的数学模型 | 第45-49页 |
2.2.1 逆变器数字控制系统延时分析 | 第45-46页 |
2.2.2 PMSM电驱动系统连续域数学模型 | 第46-48页 |
2.2.3 PMSM电驱动系统离散域数学模型 | 第48-49页 |
2.3 基于D分割法的可视化分析 | 第49-51页 |
2.3.1 连续域D分割法 | 第49-50页 |
2.3.2 离散域D分割法 | 第50-51页 |
2.4 PMSM电驱动系统连续域分析及参数设计 | 第51-57页 |
2.4.1 稳定性分析 | 第51-53页 |
2.4.2 频域和时域性能指标分析 | 第53-55页 |
2.4.3 连续域多目标可视化分析及设计 | 第55-57页 |
2.5 PMSM电驱动系统离散域分析及参数设计 | 第57-71页 |
2.5.1 稳定性分析 | 第57-60页 |
2.5.2 频域和时域性能指标分析 | 第60-63页 |
2.5.3 系统参数不确定性分析 | 第63-68页 |
2.5.4 离散域PI参数多目标可视化设计方法 | 第68-71页 |
2.6 PMSM电驱动系统多目标可视化设计软件开发 | 第71-73页 |
2.7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73-77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三章 基于PMSM初始位置检测性能提升的高频注入法 | 第78-126页 |
3.1 引言 | 第78-80页 |
3.2 传统的初始位置检测方法 | 第80-85页 |
3.2.1 转子预定位法 | 第80-81页 |
3.2.2 瞬时脉冲注入法 | 第81-82页 |
3.2.3 高频旋转电压注入法 | 第82-84页 |
3.2.4 高频脉振电压注入法 | 第84-85页 |
3.3 基于幅值解调的高频旋转注入法 | 第85-93页 |
3.3.1 传统高频旋转注入法的位置估计精度分析 | 第85-86页 |
3.3.2 基于三相电流幅值解调的位置检测算法 | 第86-89页 |
3.3.3 基于自调整轴系幅值收敛的位置检测算法 | 第89-93页 |
3.4 基于直接信号调制的高频脉振注入法 | 第93-101页 |
3.4.1 传统高频脉振注入法的动静态性能分析 | 第93-96页 |
3.4.2 直接信号调制法 | 第96-98页 |
3.4.3 直接信号调制法的系统动静态性能分析 | 第98-100页 |
3.4.4 基于扩展根轨迹法的锁相环参数设计 | 第100-101页 |
3.5 基于磁饱和效应的极性判断方法 | 第101-106页 |
3.5.1 传统的极性判断方法 | 第101-103页 |
3.5.2 磁饱和效应法 | 第103-106页 |
3.6 PMSM电驱动系统接线故障自检策略 | 第106-111页 |
3.6.1 旋转变压器接线故障 | 第106-108页 |
3.6.2 三相绕组外部接线故障分析 | 第108页 |
3.6.3 旋转变压器和绕组接线故障自检策略 | 第108-111页 |
3.7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111-125页 |
3.7.1 传统的初始位置检测算法实验研究 | 第112-113页 |
3.7.2 基于三相电流幅值解调的初始位置检测算法实验研究 | 第113-115页 |
3.7.3 基于自调整轴系幅值收敛的初始位置检测算法实验研究 | 第115-117页 |
3.7.4 基于直接信号调制的高频脉振注入法实验研究 | 第117-123页 |
3.7.5 接线故障自检策略实验研究 | 第123-125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第四章 基于PMSM低速无传感器控制性能提升的高频注入法 | 第126-165页 |
4.1 引言 | 第126-127页 |
4.2 基于动态坐标系的高频旋转注入法 | 第127-136页 |
4.2.1 非理想因素对传统高频旋转注入影响 | 第127-130页 |
4.2.2 基于动态坐标系的高频旋转注入法 | 第130-132页 |
4.2.3 逆变器非线性影响分析及补偿 | 第132-134页 |
4.2.4 注入高频信号频率值选取 | 第134-135页 |
4.2.5 基于典型系统整定的锁相环参数设计 | 第135-136页 |
4.3 基于MAF-PLL的高频脉振注入法 | 第136-143页 |
4.3.1 MAF的原理分析及数字实现 | 第136-137页 |
4.3.2 基于MAF-PLL的信号解调算法 | 第137-138页 |
4.3.3 传统算法与改进算法对比分析 | 第138-143页 |
4.4 高频注入法的统一可视化模型 | 第143-152页 |
4.4.1 高频注入机理分析及统一可视化模型 | 第143-145页 |
4.4.2 基于统一可视化模型的新型高频注入法 | 第145-147页 |
4.4.3 非理想因素分析 | 第147-152页 |
4.5 电动汽车容错控制 | 第152-153页 |
4.5.1 旋转变压器故障及诊断 | 第152页 |
4.5.2 电动汽车容错控制策略 | 第152-153页 |
4.6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153-164页 |
4.6.1 基于动态坐标系的高频旋转注入法实验研究 | 第153-158页 |
4.6.2 基于MAF-PLL的高频脉振注入法实验研究 | 第158-162页 |
4.6.3 高频注入法的统一可视化模型实验研究 | 第162-16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64-165页 |
第五章 基于PMSM宽调速范围无传感器性能提升的复合控制 | 第165-195页 |
5.1 引言 | 第165-166页 |
5.2 基于滑模观测器的PMSM无传感器控制技术 | 第166-177页 |
5.2.1 滑模观测器原理 | 第166-168页 |
5.2.2 滑模运动可达性证明 | 第168-169页 |
5.2.3 电阻变化对系统影响分析 | 第169-172页 |
5.2.4 电感变化对系统影响分析 | 第172-175页 |
5.2.5 反电势谐波消除策略 | 第175-177页 |
5.3 基于流频比+滑模观测器的复合控制策略 | 第177-183页 |
5.3.1 流频比控制原理 | 第177-180页 |
5.3.2 流频比与滑模观测器控制的切换策略 | 第180-183页 |
5.4 基于高频注入+滑模观测器的复合控制策略 | 第183-185页 |
5.4.1 基于双锁相环的复合控制策略 | 第183-184页 |
5.4.2 基于单锁相环的复合控制策略 | 第184-185页 |
5.5 位置误差对PMSM电驱动系统性能影响分析 | 第185-190页 |
5.5.1 位置误差对转矩影响分析 | 第186-188页 |
5.5.2 位置误差对电压影响分析 | 第188-190页 |
5.6 电动汽车中的无传感器技术 | 第190-191页 |
5.6.1 提高电驱动系统安全可靠性 | 第190页 |
5.6.2 增强多合一控制器适用性 | 第190-191页 |
5.7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191-194页 |
5.7.1 滑模观测器控制实验研究 | 第191-192页 |
5.7.2 复合控制实验研究 | 第192-194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194-19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95-198页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195-196页 |
6.2 论文未来展望 | 第196-198页 |
参考文献 | 第198-21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215-2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