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4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7-22页 |
1.2.1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的分析 | 第17-18页 |
1.2.2 土地利用/覆被以及景观格局变化对径流的影响 | 第18-20页 |
1.2.3 森林植被变化对径流的影响 | 第20-22页 |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2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4-28页 |
2.1 自然概况 | 第24-25页 |
2.2 气候 | 第25页 |
2.3 土壤 | 第25-26页 |
2.4 植被 | 第26-27页 |
2.5 水文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28-38页 |
3.1 数据来源与前期处理 | 第28-30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30-38页 |
3.2.1 降水和径流变化趋势的分析方法 | 第30-32页 |
3.2.2 量化分离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贡献 | 第32-33页 |
3.2.3 土地利用分析方法 | 第33-36页 |
3.2.4 景观格局变化分析方法 | 第36页 |
3.2.5 SWIM模型 | 第36-38页 |
第四章 泾河流域降水量和径流量的年际变化规律分析 | 第38-50页 |
4.1 泾河流域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 第38-40页 |
4.2 泾河流域径流量的年际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 第40-42页 |
4.3 泾河流域气候变化(降水)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定量评估 | 第42-48页 |
4.3.1 泾河流域年降水量和年径流深的时间序列划分与分析 | 第42-46页 |
4.3.2 泾河流域气候变化(降水)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定量评估 | 第46-48页 |
4.4 讨论 | 第48-49页 |
4.5 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泾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演变特征分析 | 第50-66页 |
5.1 泾河流域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征分析 | 第50-59页 |
5.1.1 泾河土地利用变化的年际变化特征 | 第50-53页 |
5.1.2 泾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转移过程 | 第53-59页 |
5.2 泾河流域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分析 | 第59-63页 |
5.2.1 斑块类型水平上景观格局指数的动态变化分析 | 第59-62页 |
5.2.2 景观水平上景观格局指数的动态变化分析 | 第62-63页 |
5.3 小结 | 第63-66页 |
第六章 基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泾河流域景观格局与水文的响应关系研究 | 第66-70页 |
6.1 泾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与径流的关系 | 第66-67页 |
6.2 讨论 | 第67-69页 |
6.3 小结 | 第69-70页 |
第七章 基于SWIM模型的泾河流域干流上游森林景观格局变化的水文响应研究 | 第70-81页 |
7.1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变化的情景制定 | 第71-74页 |
7.2 不同恢复阶段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对蒸散量的影响 | 第74-75页 |
7.3 不同恢复阶段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对径流量的影响 | 第75-78页 |
7.3.1 不同恢复阶段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对年径流量的影响 | 第75-76页 |
7.3.2 不同恢复阶段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对月径流量的影响 | 第76-78页 |
7.4 讨论 | 第78-79页 |
7.5 小结 | 第79-81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5页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81-83页 |
8.1.1 泾河流域水文情势变化 | 第81页 |
8.1.2 定量评估泾河流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 | 第81-82页 |
8.1.3 泾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和景观格局时空变化情况 | 第82页 |
8.1.4 基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泾河流域景观格局与水文的响应关系 | 第82-83页 |
8.1.5 泾河流域干流上游森林植被林龄的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 | 第83页 |
8.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3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