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解决的问题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6页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秘密共享 | 第17-29页 |
2.1 预备知识 | 第17-18页 |
2.1.1 相关数学知识 | 第17-18页 |
2.1.2 相关定理 | 第18页 |
2.2 门限秘密共享 | 第18-23页 |
2.2.1 门限秘密共享基本思想 | 第18-19页 |
2.2.2 门限秘密共享特点 | 第19页 |
2.2.3 Shamir门限秘密共享方案 | 第19-21页 |
2.2.4 Asmuth-Bloom门限秘密共享方案 | 第21-22页 |
2.2.5 庞辽军的门限秘密共享方案 | 第22-23页 |
2.3 可验证秘密共享 | 第23-26页 |
2.3.1 可验证秘密共享概述 | 第23-24页 |
2.3.2 Feldman可验证秘密共享方案 | 第24-25页 |
2.3.3 Pedersen可验证秘密共享方案 | 第25-26页 |
2.4 多秘密共享 | 第26-28页 |
2.4.1 多秘密共享概述 | 第26页 |
2.4.2 Hwang等人多秘密共享方案 | 第26-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一般访问结构的秘密共享研究 | 第29-39页 |
3.1 一般访问结构的秘密共享概述 | 第29页 |
3.2 一般访问结构的秘密共享的相关定义 | 第29页 |
3.3 一般访问结构秘密共享方案 | 第29-38页 |
3.3.1 曾亮的可验证一般访问结构秘密共享方案 | 第29-30页 |
3.3.2 庞辽军的一般访问结构的多秘密共享方案 | 第30-32页 |
3.3.3 Sun的一般访问结构的多秘密共享方案 | 第32-33页 |
3.3.4 王永的基于一般访问结构的可验证多秘密共享方案 | 第33-34页 |
3.3.5 秦华旺的一般访问结构上的门限签名方案 | 第34-36页 |
3.3.6 张建中的访问结构上的可公开验证的秘密共享方案 | 第36-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基于RSA的一般访问结构的多秘密共享方案 | 第39-46页 |
4.1 RSA公钥算法 | 第39-40页 |
4.1.1 公钥算法模型 | 第39页 |
4.1.2 RSA公钥算法 | 第39-40页 |
4.2 基于RSA的一般访问结构的多秘密共享方案 | 第40-42页 |
4.2.1 初始化 | 第40-41页 |
4.2.2 秘密份额影子的产生 | 第41页 |
4.2.3 秘密影子的产生 | 第41页 |
4.2.4 秘密恢复 | 第41-42页 |
4.3 实例 | 第42-43页 |
4.3.1 初始化 | 第42页 |
4.3.2 秘密份额影子的产生 | 第42页 |
4.3.3 秘密影子的产生 | 第42-43页 |
4.3.4 秘密恢复 | 第43页 |
4.4 方案分析与讨论 | 第43-45页 |
4.4.1 正确性分析 | 第43-44页 |
4.4.2 安全性分析 | 第44页 |
4.4.3 多秘密共享 | 第44-4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原型系统的实现 | 第46-57页 |
5.1 大数运算 | 第46-48页 |
5.1.1 Miracl运算函数 | 第46-47页 |
5.1.2 关键算法 | 第47-48页 |
5.2 原型系统设计 | 第48-49页 |
5.2.1 系统总体架构 | 第48页 |
5.2.2 产生秘密份额影子 | 第48-49页 |
5.2.3 秘密份额影子验证和秘密恢复 | 第49页 |
5.3 原型系统的实现 | 第49-56页 |
5.3.1 系统初始化 | 第49-52页 |
5.3.2 产生秘密份额影子 | 第52页 |
5.3.3 产生秘密影子 | 第52-53页 |
5.3.4 秘密恢复 | 第53-5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7-58页 |
6.1 总结 | 第57页 |
6.2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