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路基、路面工程论文--路面工程论文--路面:按使用材料分论文--沥青路面论文

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4-16页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4-15页
        1.3.2 本文技术路线第15-16页
2 沥青的老化与再生机理及旧沥青的回收与评价第16-21页
    2.1 沥青的老化第16页
    2.2 沥青的再生第16-17页
        2.2.1 沥青再生组分调节理论第17页
        2.2.2 沥青再生相容理论第17页
    2.3 沥青的再生方法第17-18页
        2.3.1 新沥青对老化沥青的再生第17-18页
        2.3.2 再生剂对老化沥青的再生第18页
    2.4 旧沥青的回收与评价第18-20页
    2.5 本章小结第20-21页
3 基于响应面法的沥青再生试验第21-43页
    3.1 响应面法第21-22页
    3.2 再生沥青的评价指标第22-23页
    3.3 A型再生剂优化试验设计第23-32页
        3.3.1 车辙因子G~*/sinδ分析第24-26页
        3.3.2 劲度模量S分析第26-29页
        3.3.3 蠕变速率m分析第29-32页
        3.3.4 A型再生剂优化试验结果第32页
    3.4 B型再生剂优化试验设计第32-41页
        3.4.1 车辙因子G~*/sinδ分析第33-36页
        3.4.2 劲度模量S分析第36-38页
        3.4.3 蠕变速率m分析第38-41页
        3.4.4 B型再生剂优化试验结果第41页
    3.5 本章小结第41-43页
4 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及路用性能检测第43-58页
    4.1 原料料分析第43-46页
        4.1.1 RAP材料分析第43页
        4.1.2 新集料性能分析第43-45页
        4.1.3 新沥青性能分析第45-46页
    4.2 再生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第46-47页
    4.3 最佳油石比的确定第47-49页
        4.3.1 最佳油石比的确定方法第47-48页
        4.3.2 不同RAP掺量的最佳油石比的确定第48-49页
    4.4 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研究第49-57页
        4.4.1 高温稳定性第49-51页
        4.4.2 低温抗裂性第51-54页
        4.4.3 水稳定性第54-56页
        4.4.4 拌和温度对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第56-57页
    4.5 本章小结第57-58页
5 层间接触状态对再生沥青路面受力及变形的影响第58-68页
    5.1 ABAQUS中的接触分析方法概述第58-59页
        5.1.1 接触面法向的相互作用第58页
        5.1.2 接触面切向的相互作用第58-59页
    5.2 路面材料参数及模型的建立第59-60页
    5.3 计算结果与分析第60-67页
        5.3.1 竖向变形分析第61-63页
        5.3.2 热再生层层底拉应力分析第63-64页
        5.3.3 最大剪应力分析第64-67页
    5.4 本章小结第67-68页
6 就地热再生技术的工程应用第68-75页
    6.1 工程概况及路面病害分析第68-70页
    6.2 维修方案的选择第70页
    6.3 试验段的铺筑第70-71页
    6.4 施工质量控制及施工质量效果第71-74页
        6.4.1 施工质量控制第71-72页
        6.4.2 施工质量效果第72-74页
    6.5 本章小结第74-75页
7 结论与展望第75-76页
    7.1 结论第75页
    7.2 进一步建议第75-76页
致谢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乌克兰规范(DBN B.2.3-22:2009)的碳纤维加固混凝土梁桥受力性能研究
下一篇:基于频率法的系杆拱桥吊杆索力识别的理论计算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