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隐私的广播加密及应用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与相关工作 | 第10-11页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创新 | 第11-12页 |
1.4 本论文的组织架构 | 第12-15页 |
第2章 基础知识 | 第15-21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15-16页 |
2.1.1 计算性安全 | 第15页 |
2.1.2 伪随机性 | 第15-16页 |
2.1.3 哈希函数 | 第16页 |
2.2 双线性映射 | 第16页 |
2.3 可证明安全 | 第16-18页 |
2.3.1 基本思想 | 第16-17页 |
2.3.2 随机谕言机模型 | 第17-18页 |
2.4 相关的困难问题 | 第18页 |
2.5 公钥体制的加密(PKE) | 第18页 |
2.6 基于身份的密码学 | 第18-19页 |
2.7 基于身份的加密(IBE) | 第19-20页 |
2.8 公钥体制的安全模型 | 第20页 |
2.9 群上的多项式插值法 | 第20-21页 |
第3章 保护隐私的广播加密 | 第21-27页 |
3.1 定义 | 第21页 |
3.2 BBW方案回顾 | 第21-23页 |
3.2.1 方案一 | 第21-22页 |
3.2.2 方案二 | 第22-23页 |
3.3 分析与总结 | 第23-24页 |
3.4 HPH方案回顾 | 第24-25页 |
3.5 方案分析 | 第2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4章 基于身份的保护隐私的广播加密 | 第27-39页 |
4.1 目标与构造思想 | 第27-28页 |
4.1.1 经典方案的不足之处 | 第27页 |
4.1.2 新方案的目标与构造思想 | 第27-28页 |
4.2 基于身份的保护隐私的广播加密 | 第28页 |
4.3 安全模型 | 第28-30页 |
4.3.1 IND-sMID-CCA安全 | 第28-29页 |
4.3.2 隐私的CCA安全性 | 第29-30页 |
4.4 基于身份的密钥协商 | 第30-31页 |
4.5 方案的构造 | 第31-32页 |
4.6 安全性证明 | 第32-36页 |
4.7 效率分析 | 第36-37页 |
4.8 CCA安全性的讨论 | 第37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5章 第三方管理的解密 | 第39-45页 |
5.1 新的需求 | 第39-40页 |
5.2 解决问题的思路 | 第40-41页 |
5.2.1 需求分析 | 第40-41页 |
5.2.2 方案的构造思想 | 第41页 |
5.3 可管理解密的保护隐私的广播加密 | 第41-42页 |
5.4 方案的构造 | 第42-43页 |
5.5 安全性分析 | 第4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5-47页 |
6.1 本文总结 | 第45-46页 |
6.2 未来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