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2-2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5页 |
1.1.1 全球碳循环 | 第12-14页 |
1.1.2 河流有机碳输移 | 第14-15页 |
1.2 河流溶解性有机碳研究进展 | 第15-26页 |
1.2.1 气候变化下的河流有机碳输移 | 第15-20页 |
1.2.2 河流溶解性有机碳输移及影响因素 | 第20-24页 |
1.2.3 河流溶解性有机碳的生物化学过程 | 第24-26页 |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26-29页 |
1.3.1 三江源地区河流DOC研究的必要性 | 第26-27页 |
1.3.2 研究内容及目标 | 第27-29页 |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获取 | 第29-44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9-35页 |
2.1.1 气候、地貌特征 | 第30-31页 |
2.1.2 土壤和多年冻土特征 | 第31-32页 |
2.1.3 植被类型特征 | 第32-34页 |
2.1.4 水资源特征 | 第34-35页 |
2.2 采样点设置和样品采集 | 第35-37页 |
2.2.1 采样点设置 | 第35页 |
2.2.2 样品采集 | 第35-36页 |
2.2.3 河流流量和水质测定 | 第36-37页 |
2.3 流域划分和流域特征因子提取 | 第37-44页 |
2.3.1 采样点流域划分 | 第37-42页 |
2.3.2 其他流域特征因子的提取 | 第42-44页 |
3 河流DOC浓度和水质参数与其流域内植被类型关系 | 第44-56页 |
引言 | 第44-45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7页 |
3.1.1 DOC的测定 | 第45-46页 |
3.1.2 TSS和SUVA254测定 | 第46页 |
3.1.3 数据处理与统计 | 第46-47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2页 |
3.2.1 不同植被下河流DOC特征及其与植被类型的关系 | 第47-49页 |
3.2.2 河流水质特征与DOC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49-50页 |
3.2.3 河流DOC与流域面积和流量的关系 | 第50-52页 |
3.3 讨论 | 第52-55页 |
3.3.1 植被类型对河流DOC的影响 | 第52页 |
3.3.2 水质理化特征与DOC之间的关系 | 第52-54页 |
3.3.3 流域面积和流量对河流DOC的影响 | 第54-55页 |
3.4 小结 | 第55-56页 |
4 河流DOC的浓度和通量的逐月变化特征 | 第56-64页 |
引言 | 第5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6-57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7-61页 |
4.2.1 降雨、气温和浅层地温 | 第57-58页 |
4.2.2 不同植被下河流DOC浓度和通量的逐月变化 | 第58-59页 |
4.2.3 DOC浓度及输移通量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 第59-61页 |
4.3 讨论 | 第61-63页 |
4.3.1 流域水文和植被特征对DOC输移的影响机制 | 第61-62页 |
4.3.2 气候因子对DOC输移的影响机制 | 第62-63页 |
4.4 小结 | 第63-64页 |
5 不同植被类型下河流DOC的生物可利用性特征 | 第64-79页 |
引言 | 第64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64-69页 |
5.1.1 采样点设置 | 第64-65页 |
5.1.2 样品采集与测试 | 第65-67页 |
5.1.3 数据处理 | 第67-69页 |
5.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69-75页 |
5.2.1 BDOC含量 | 第69-71页 |
5.2.2 不同植被下河流BDOC降解动力学 | 第71页 |
5.2.3 SUVA254和a250/a | 第71-73页 |
5.2.4 其他环境因素对BDOC%的影响 | 第73-75页 |
5.3 讨论 | 第75-78页 |
5.3.1 植被类型对BDOC的影响 | 第75页 |
5.3.2 不同植被下DOC的组成和微生物分解动力学 | 第75-76页 |
5.3.3 各流域特征因子对BDOC%的影响 | 第76-78页 |
5.4 小结 | 第78-7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9-8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9-80页 |
6.2 展望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4-95页 |
附录A 流域内月平均降雨量 | 第95-97页 |
附录B 流域内月平均浅层地温(10cm) | 第97-98页 |